新课标下的化学情感教学

时间:2022-08-16 08:54:29

新课标下的化学情感教学

【摘 要】化学课堂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而应该充满感情、灵动而活泼。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尝试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自主带着学生走向课堂,把“干瘪”的课堂“丰满”起来,把“抽象”的课堂“生动”起来,把“统一”的课堂“个别化”起来,生动形象的语言,温馨真挚的情感,凝聚对学生的期望饱含对学生的引导,便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更能激起学习热情,喜欢化学、热爱化学并运用化学。

【关键词】感情 民主和谐 情境 人文

我们经常说“教学相长”,如果我们能通过教育活动将自己的知识、思想、信念、精神信息传递给学生,融入学生的心灵,借学生之身巧妙地扩展着自己,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充满感情的,作为教师是幸福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深深地尊重并热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地热爱孩子。”

新课程提倡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初三的学生正是开始认识到自我、希望成功的年龄,期待着肯定和接纳,教师的情感激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侮辱,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学习气氛愈加浓厚。

2.微笑的魅力

一个教师礼仪中最具魅力的武器就是――微笑! 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会察言观色,并且常根据老师的表情来猜测老师对自己的感觉。如果老师带着自己的不愉快走进教室,孩子会误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相反如果上课时,我们面带微笑,并辅之于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里,学生们会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学生的情感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变化是美的一种体现和享受,因此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

例如我在讲述原子的结构时是这样引入的,首先出示一只鸡蛋,问:这只鸡蛋的蛋壳里面有些什么呢?几位同学回答:都会认为里面是蛋清和蛋黄。接着我将鸡蛋放进盛有蛋清的烧杯中,鸡蛋漂浮在水面上。这个现象出乎学生的预料,引发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有的说这是只空鸡蛋,有的说是半空的鸡蛋……我将鸡蛋打开:鸡蛋里面是空的!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探究鸡蛋的思维过程并归纳:观察现象,得到证据――推理、提出假设――构建物理模型――实验验证。话锋一转,开始介绍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就是这样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时学生以饱满、快乐,振奋的精神状态开始了原子结构的学习。

又如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学生此时刚刚接触化学,实验设计很难一步到位,只能逐步诱导,层层深入,慢慢接近目标。

启发探究1:我有一瓶空气,你能想办法测出其中氧气的体积吗?

学生提出的方法:

1.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直接测出体积。

2.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就是氧气。

3.把氧气消耗,看体积少了多少。

启发探究2:用什么方法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呢?

学生提出的方案:

1.用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用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

……

这样,学生因为一直在主动思考,参与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情绪是高涨的,自然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三、妙用语言,调动兴趣

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易学、易记。比较有效的是运用趣味性语言丰富化学课堂。

如巧用比拟修辞法:在讲《碳的单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可以用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著名的硬骨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遇事奸滑,形象暗淡无光。但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

四、渗透人文思想教育

化学不仅是严谨的自然科学,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例如我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按照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反复探索后取得的。

又如利用教材中有关酸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带着思索去看一系列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壤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利用隔水透气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鸟笼让学生感受化学给生活带来的无穷魅力;利用高能燃料的介绍、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移动硅原子形成“中国”两字,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科技气息,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37

[2]燕国才,素质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陈耀亭主编,中学化学教学中德育.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4]朱再新主编,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课选评,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5]郑长龙、周仕东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庆生主编,化学创造性学习训练,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 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外国教育研究,2000,(6)

上一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法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初中音乐课堂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