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记忆

时间:2022-08-16 08:53:27

爷爷家的旧房子要拆迁了,一日和爸爸去了老屋。

老屋蜗居在众多摩天大厦间,从那条窄窄的旧弄堂口望去,看得见香港广场里进进出出的时髦男女;听得见能辨出音质好坏的名牌汽车喇叭声。推开弄堂深处那扇重重的黑漆大门,我仿佛听见它的叹息――是我们不数断改善的生活环境,使它变得衰老,从而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摸索着拉开灯,重又踏上吱嘎作响的小楼梯,旧时家人同堂喧闹的场景像一抹尘土,在岁月的微风中消散去,整间屋子坚定而没有退路地沉默着,势必成为永远。

偶尔撞上一个老邻居,也只是点点头便走过了。是忙着搬家?也许吧,老屋真的老了。

进屋,倒了两杯水,和爸爸坐在那个红木床的床沿,望着窗外香港广场前匆匆来又匆匆去的人群,听爸爸讲起了以前的故事……

“我小时候上海只有中百一店的二楼三楼间有自动扶梯。这在上海当时也算是新鲜玩艺儿了,闲下来时,几个同学就去中百一店乘电梯。那个电梯只有上行的,窄窄的,一排只能站一个人,可是那时的我们却乐此不疲,排着长长的队,乘上去走下来,好像那也是一种幸福。”

幼年的心就是如此的容易满足。老屋前的小楼梯上,两个学龄前的孩子正玩着“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笑声从底楼传到了楼上。也许他们的家长正为买房或是钱的问题忙乎着,但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总能寻到自己的乐趣。鲁迅从弟弟身上看到“游戏是儿童的天使”,也许是儿童让普通的玩乐成为一种快乐。

“那时学校里只上半天课,每个孩子的书包里总藏着一两个‘贱骨头’之类的小玩具,放了学,那弄堂立刻热闹了。抽‘贱骨头’,撑响铃,跳房子,跳橡皮筋,拍香烟牌子,打弹子……尽管我们那时的课余活动并没有你们现在多,但仍然觉得快乐。”

可以想像,当夕阳的余晖爬满人间,渐渐笼罩在孩子们的身上时,那一个个专注于游戏中的孩子的周身就像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边;也许还有老人剥豆捡菜的佝偻身影――还有父亲们骑着旧单车回家的疲倦身影。生活并不都给他们带来了一切,但他们的笑容一定都是幸福的。

“小时候我喜欢拆东西,喜欢自己动手组装小电器。收音机被我拆了装、装了拆地捣鼓了好几次,三极管不知烧坏了几回。那时一个三极管要两元多,相当于一家人一周的伙食费。因为次数太多了,我不敢向你奶奶要钱,只好在夜里睡觉前偷偷跟你爷爷说明情况,第二天早上,你爷爷才悄悄把那两元多钱塞给我。”

原来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都喜欢看自己琢磨出的东西;都会在弄坏了东西时,瞒过管家的母亲转向好说话的父亲。手边就是那台爸爸组装的收音机,虽然已经调不出频率、声音,零件也都锈了,但爸爸总舍不得扔,好好地收藏着。这收藏的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抑或每件“作品”对于孩子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老屋顶上那盏有点泛黄的日光灯也开始一闪一闪地跳了,是不是也想告诉我点儿什么被遗漏或是隐瞒掉的故事?老屋终究是老了,但它并不会寂寞。它有过那么多的故事被人们记取,并和经历过的人们一同老去、掩埋……

走出弄堂口,香港广场里传来那熟悉的老民谣:

我小时候,吵闹任性的时候,我们外婆总会唱歌哄我;夏天的午后,外婆唱歌安慰我,那首歌好像这样唱的……

主题点评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旧上海的两重天。作者没写浦东区的开发与建设,也没写黄浦江邃道的贯通,成为上海交通大动派。更没写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的落成。作者所写的只是上海一个普通里弄老屋的拆迁。作者通过父辈对老屋深情地述说和儿时生活的回忆,让“我”感受到了父辈童年生活的温馨与快乐,也感受到大上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老屋的拆迁,关于老屋的童话只能收藏在父辈的记忆中,收藏在父辈的美好回味中。我们随作者走进老屋感怀和思索,呈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视觉中的平面的老屋,而是一位历史老人,他见证了上海在新时期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和发展,老屋是新旧上海的历史见证。

选材点评

写作角度新。

作者写一幢衰微破败的老屋与周边的摩天大厦,与香港广场上时尚的人群与马路上往来的名牌汽车,总之与现代化的大上海构成极大反差,改造旧里弄建设现代化的新居势在必行。

作者通过一幢里弄老屋的变迁,里弄老屋人们生活的变化,来展现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写作角度收到很好地写作效果。作者的写作告诉我不必在内容上搜异猎奇,只要对我们身边的事认真观察,选取恰当的角度;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细节选择运用恰如其分。

如老屋“那扇重重的黑漆大门”,乘中百一店那窄窄自动扶梯的情景,组装收音机的经过,作者对这些细节精心描绘,不但表现了父亲童年生活的时代特点,而且与现代化的上海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而蓄势。

结构点评

文章在结构上未突破常规,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形式。

开篇写破旧衰微的老屋面临拆迁,以及我最后造访老屋的情景。

主体部分写爸爸讲童年的故事。

主要写了爸爸儿时乘中百一店电梯和组装收音机等几个生活片断,以及里弄人们知足而安的日常生活。

结尾写香港广场传来儿时的民谣,含蓄地表明了现代化的上海是个多元化的上海,它是在继承上海的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味深远。

语言点评

文章大部分篇幅写父亲回忆儿时在老屋的:生活和玩耍,为了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作者运用纯朴、自然的语言,有的地方使用的口语。如“收音机被我拆了装、装了拆鼓捣:了好几次。”

为了说明老屋是上海的历史见证,更是现代的见证,文章多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如“推开弄堂深处那扇重重的黑漆大门,我仿佛听见它的叹息。”

又如“老屋终究老了,但它并不会寂寞。”

老屋被赋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它与父亲一样经历了上海的过去,又阅览了上海的今天。老屋是沧桑上海的最好的见证。拟人修辞格的使用,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和认识。

上一篇:站在城市最中央 下一篇:闹·静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