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8-16 07:16:41

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

如今拥有如此众多受众的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理解与分析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对准确地把握体育新闻的运作规律,更好地利用体育新闻为广大受众服务,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体育新闻选材的特征

体育新闻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1]。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竞技体育独占鳌头,成为体育新闻的宠儿呢?

首先,竞技体育最具有新闻性。

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2]。那么又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新闻理论曾阐释这样一个道理,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该新闻是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3],越是受众想知道又无法预料的事实,越能吸引受众,越具有新闻性,体育新闻亦是如此。

第二,竞技体育有丰富的新闻源。

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新闻源。源头之一是竞技体育的赛事频繁,之二是竞赛项目十分丰富。

第三,有忠实的观众群体。

由于竞技体育竞赛的激烈性、悬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与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

体育新闻表达要素的特点

1.语言的运用。

一个美国记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每个年轻记者都应该既到广播电台任职,也在体育新闻编辑部任职,在广播电台任职,记者可以学会怎样很快地抓住一件事的核心,然后写出供人们用耳朵听的报道。……而体育新闻的写作之所以有益于年轻记者,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充分表达的余地。”这里所说的“充分表达”,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运用。

因为体育事件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同其他新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突发性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人怀疑体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就为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宽松的背景。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和体验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运用文学语言描述新闻事件,因为文学语言难免不存在想象和情感因素,容易改变新闻事实的真貌[4]。而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则不是这样,它容许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而且正是由于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使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

请看美联社的一则消息:“在洁白晶莹的冰面上,一对服饰鲜艳的男女,在绚丽变幻的灯光下,伴随着优美动人的乐曲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款款慢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时而风驰电掣,颇有叱咤风云之势,闪闪发光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一幅美妙的图景。冰上舞蹈使滑冰技巧与音乐、舞蹈浑然成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萨拉热窝冬奥会上5万多张冰上舞蹈比赛入场券最先被抢购一空, 其原委就在于此。”

在这则消息中,如果记者只是报道5万多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因为人们如何喜欢花样滑冰,消息就会平淡无味,而记者描述了一段花样滑冰比赛过程中场景以及给人的感受,最后点题报道了消息的主体内容,使人们看了消息后不仅领略了一番花样滑冰的魅力,也了解了门票销售一空的事实。

尽管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但也必须掌握好分寸,否则,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故意卖弄的感觉,同样也会影响体育新闻传播的效果。

2.数字的运用。

体育比赛结果的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以随便滥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说田径比赛,每个项目一般是录取前八名进行计分奖励,如果将前八名的比赛成绩一一罗列,岂不是画蛇添足,繁琐不堪。

体育新闻报道中数字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只表示比赛的时间、技战术统计结果以及胜负的结果。虽然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较为简单,但数字所表示的意义都非同不可,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情感的运用。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度情感体验。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看到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

如在各种场合的国际竞技运动大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抱成一团悲痛的哭泣。

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如:当2000年世界杯足球赛人们激情共度“意大利之夏”时,除了记住日耳曼人的第三次加冕、马拉多纳伤心的泪水,一定也不会忘记那个静坐场边、咬着手指、黯然神伤的巴西少女。又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当韩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大赛上冲进四强,韩国举国上下“400万‘红魔’彻夜狂欢”,比赛结束后,约有100万在家中看电视的球迷,迅速走上街头,他们欢呼胜利的口号,燃放焰火,在街道上形成人流,又跳又唱。政府不得不出动三万名警察,进行重点路段的交通管制。当日,韩国汉城光华门广场完全就成了红色的海洋……

体育新闻的情感性特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当今发达国家的足球转播已越过了“看球”的水准,步入了“看人”的层面。德国甲级联赛中以平均十七台摄像机转播单场比赛,不但以多机位竭力捕捉场上最精彩的镜头,同时也不忘搜寻千姿百态的绿茵众生相,两台专用机自始至终对准各队教练席,把场上的风云变幻与教头的喜怒哀乐加以切换编辑,构成耐人寻味的精彩镜头,从更多的人文意义上挖掘运动员的魅力。这些对赛事背后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到了体育比赛中人物的家庭、婚恋、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竞赛的间接参与者。

体育新闻受众的特征

1.以高学历年轻男性为主。

据成都体育学院的一份成都范围内的受众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从18~40岁的男性公民是体育受众的主体,其中17~35岁的年轻人占了体育新闻受众的一半以上。受众学历以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主。性别构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积极受众或者说忠诚度高的受众男性的比例尤其大。

2.表现出高度的情感卷入。

体育受众一般具有较高的情感卷入。不少体育受众为了观赏一场精彩的比赛彻夜不眠,还会在一起品评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比赛中的场景,队员的表现和裁判的公正与否,这与观看时政新闻和娱乐新闻等其他新闻的表现大不相同。

一份在成都地区的实证调查表明:有的体育受众“只要出报就买,和有重大比赛或自己关心的比赛球星就买的读者占了体育报纸读者的76.5%,阅读一份报纸的平均时间是84分钟,又40.4%的读者会在拿到一份报纸以后一口气读完”。这都反映了体育受众的高度情感卷入。

3.比较稳定的触媒习惯。

体育受众具有较顽强的触媒习惯。据调查,在所有的媒体中,电视是体育受众接受率最大的媒体,其次是综合报纸的体育新闻,再次是体育专业报纸,然后是网络,通过广播接受体育新闻的人最少。积极受众会积极购买体育专业保证,触媒的目的性很强。有些受众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长期购买某份报纸,或观看某类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比接受其他节目的忠诚度高。

4.接受体育新闻时专注度较高。

体育受众在收看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时,专注程度较高。一般不愿被打扰,也不愿以伴随状态接受体育节目尤其是直播的体育赛事。

5.接受动机多为娱乐消遣。

体育新闻在普通的受众来看不同于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教育新闻等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帮助受众“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提供了解社会的信息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在一般的体育新闻受众看来,体育新闻并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已经成为娱乐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娱乐,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一般的娱乐新闻多是诉诸于人们的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而体育新闻的一些内在的本质,比如讲规则、有标准,还是比一般的娱乐更令人欣慰,并且更具有现代性。

据调查,体育受众的接受动机主要是:喜欢体育、娱乐消遣、丰富知识、了解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精神鼓舞、关心偶像、获得谈资,从媒体获得对自己观点支持认同、关心体彩等。这些都与娱乐消遣的动机相关。

6.逆向心理定势严重。

体育受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接受体育新闻的逆向心理定势比较严重。所谓心理定势,就是受众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传播内容产生的一种抵制心理,或受众对新闻的宣传内容排斥抵触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定势决定了体育新闻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为了适应这种心理定势和接受习惯,体育新闻媒体尤其是某些平面媒体的过激表达方式。

注 释:

[1][美]布鲁斯・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2][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3]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4]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辽宁营口鲅鱼圈区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高效课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及评价 下一篇:伴有坏死的颈部淋巴结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