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尔斯:钻石王国遭遇挑战

时间:2022-08-16 05:32:20

竞争使得戴比尔斯不能再按卡特尔方式思维,更重视市场的力量。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曾广为流传。广告词中说的这家公司也流传了100多年。这就是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

该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钻石企业,有近120年的发展历史。公司现在由奥本海默家族控制。该家族直接控制戴比尔斯45%的股份,家族资产达45亿美元。尼克・奥本海默和儿子约翰逊控制公司的经营权。

长期以来,戴比尔斯凭借其稳定、成熟、垄断的开采、销售保持着世界钻石霸主的地位,但如今,戴比尔斯的牢固系统却濒临坍塌危险。

百年钻石王 独特垄断经营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思与其合作伙伴合著的《我们身边的经济学》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每个星期世界上300位首富和最有声望的钻石交易商被邀请到伦敦舰队街的一间办公室来看‘奇观’,这些奇观就是由中央销售组织正出售的未经切割的钻石。中央销售组织在伦敦的九层办公大楼被人们称为‘辛迪加’。它每年由此传送世界上粗切割钻石供给的80%,可另有一个组织控制了这一80%的供给,它就是戴比尔斯,一家著名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还生产约占世界钻石产量35%的钻石,显然它处于有利的垄断地位。每周来访的那300位钻石交易者得以观赏钻石,并被告知钻石的价格。讨价还价从根本上说是不允许的。事实上,据谣传,如果有人讨价还价,那他就不会再被邀请返回这里。”

书中进一步分析到,“如果戴比尔斯公司只是占世界钻石产量35%的生产者,它也许不会具有对钻石市场价格如此有效的控制;但它在形成一种非常有力的卡特尔方面一直很成功。它是世界上另外45%粗切割钻石的惟一市场者。以这种方式,它形成一种有效的垄断:它控制销售,或者更为具体地说,它控制向世界各地的钻石交易者提供的销售数量。它可以有效地管辖每年所提供销售的钻石数目,它可以做一个垄断者所希望做的事情,即限制产量并由此提高价格,使之高于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可能价格。”

这种独特的垄断经营使该公司百年来长盛不衰。

该公司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88年的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有近120年的发展历史。戴比尔斯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早期的20年里,公司生产的钻石占全球90%。20世纪,随着竞争对手的出现,戴比尔斯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出售的钻石仍占全球总销售量的70%,现在它的份额接近50%。2003年,戴比尔斯公司的销售额为550亿美元,利润近7亿美元。

戴比尔斯的经营模式是开采出来的钻石原石在经过分类后,交由在伦敦被称为中央销售组织(CSO)的戴比尔斯贸易公司(DTC)独家统一交易。中央销售组织共有四个交易中心: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印度的孟买、美国的纽约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戴比尔斯在这四个交易中心每年举办十次的拍卖,将粗钻石售与全世界各大钻石切割商、钻石打磨商和钻石商。戴比尔斯不涉及钻石加工领域,只出售粗钻石,在交易中,戴比尔斯是不允许买方讨价还价的,通过这种控制供给的方式来维持和提高价格。这种“单渠道营销模式”是戴比尔斯公司从事卡特尔销售的核心策略。

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冲突钻石”问题困扰

诺思在《我们身边的经济学》一书中总结到:一个卡特尔想要成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1)必须控制整个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的很大份额。它还一定不能面对来自局外人的实质性竞争;(2)可获得的替代物必须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对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相当低的,也就是说,必须有相对(但并不完全地)的无弹性需求。

目前的局势是,戴比尔斯无法轻易满足以上要求。国际上一些大型钻石开采商已经开始逐步不再依赖非洲供给和德比尔斯的控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掌握了自己的富矿,例如BHPBilliton,Rio Tinto和Alrosa。这导致戴比尔斯市场份额走下坡路。过去控制全球钻石市场80―90%的情况已经一去不返,1998年其市场份额落到60%,目前不过是45%左右。

好在戴比尔斯仍然是最大的生产商,而且其他开采商均从戴比尔斯维持的高价格中获利,9/11事件过后,经打磨加工的钻石价格已经上涨了10%。

戴比尔斯的成功秘籍之一是有不为外人知的销售网络,没有人确切知道钻石的最终产地究竟在哪里,因为它们都是混杂在一起在伦敦出售。一段时期以来,非洲一些反政府武装出售钻石囤积武器导致了“冲突钻石”问题,在一些人权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发起抵制非法钻石交易的行动,世界银行了题为《内部冲突的经济原因及其对策》的报告。

面临公众压力,自2000年以来,近70个国家和几乎所有钻石厂商都采纳了证明钻石原产地的行业标准。所谓的金伯利标准(Kinlberley Process,要求各国政府对出口的未经加工的钻石必须出具原产地证书)也付诸实施。前不久,刚果(布)7月曾遭到处罚,被逐出该标准行列,也是因为冲突钻石问题。戴比尔斯在安哥拉收购钻石过程中曾经涉嫌冲突钻石问题,为此损失了不少商机。

对此,公司董事长反驳说,不负责任地号召消费考抵制钻石,夸大非法钻石交易的数量和规模,宣扬非洲国家的钻石是祸水而不是福祉,这些都解决不了塞拉利昂或安哥拉的问题,但是对以钻石为经济命脉的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来说,这将意味着一场悲剧。

Lev Leviev集团威胁巨大 奋力反击重返美国

列维夫(Leviev)是乌兹别克后裔的以色列入,过去30年里靠运输和房地产发家,如今身价逾20亿美元。他的LevLeviev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切割和打磨剖光企业和号称世界第二大的开采船队,长期在纳米比亚外海开采钻石。最近,该集团对戴比尔斯的中央销售系统形成强烈挑战。有报道说,列维夫本人早期是戴比尔斯的客户,曾被迫接受其报价从其购买了数不清的钻石,现在他要用实际行动开展报复。

而且列维夫还向戴比尔斯的心脏地带纳米比亚发起攻击并取得成功。6月28日,他携手纳米比亚总统参观在该国首都设立的钻石加工厂的照片见诸媒体。按当地法律,既然当地的钻石只能供应当地的工厂,也就是说,戴比尔斯开采出的钻石全都流进了列维夫的工厂。列维夫一方面取悦当地政府,一方面赚了个盆满钵平。

即便如此,奥本海默仍不介入生产领域,他认为,作为钻石的开采供应商,如果自己参与生产加工,会被客户误会,只把优良的原材料留给自己加工,只出售次品。况且,剖光打磨加工吸纳的就业人数并不多,也培养不了多少真正的技术工人。国际公认的几个高品质钻石加工城市是安特卫普、特拉维夫、纽约。在非洲也只有南非能切割并加工极品钻石。像纳米比亚这样的小国根本无法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钻石。所以,列维夫遍地开工厂的目的似乎更是控制钻石的供给。

实际上,令奥本海默担心的是,钻石供给和生产的分散化不但将重创戴比尔斯公司,还将给钻石行业带来冲击。因为,钻石是奢侈品,戴比尔斯过去数十年都得益于独特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的广告开支庞大,如果分散经营,单广告开支的协调成本就会高的惊人,利润率将降低到极低的程度。当然,这种竞争带来的客观好处也是明显的,可以使得戴比尔斯不再按卡特尔方式思维,更重视市场的力量。

面对挑战,戴比尔斯也开始奋力反击。其中一大胆举措就是承认了该公司参与了操纵工业钻石价格的犯罪共谋,并同意支付1,000万美元罚款,以了结与美国政府一场长达10年的官司。媒体解读称,该公司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美国地区法院递交的有条件认罪协议将使其可以自由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钻石市场。

如果和解结果得到法官认可,戴比尔斯即将有机会重返美国这个消费全球55%珠宝级钻石的世界最大钻石市场,并有助于改善戴比尔斯的国际声誉。

钻石市场未来的格局是双头垄断还是独家垄断,这取决于Leviev和DeBeers龙争虎斗的结果。

责编 韩非

上一篇:解决大股东占款的转机? 下一篇: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