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16 05:13:30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调查分析

摘要: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失地农民就业的关键问题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对杨凌示范区7个村210户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失地农民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和农民的素质不相适应;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偏低,缺乏求职信心;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和失地农民创业意识淡薄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67-03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地日益增加,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失地农民增收的重要研究内容。

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杨凌示范区成立后,征用土地的力度也相应加大,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本次调查选择了杨凌示范区7个村(付家庄村、梁氏窖村、穆家寨村、姚西村、姚东村、徐西湾和张家岗村)210户失地农民,对其就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内容及效果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

一、调查数据和分析

(一)基本状况调查

1. 杨凌示范区基本发展状况。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成立十三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城市建成后从原来的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人增加到8万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服务于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农牧良种、农业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年底,工业总产值完成30亿元,是1997年1.3亿元的23倍;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是1997年3.09亿元的8.3倍,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1.6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8亿元,是1997年1072万元的26倍。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等职业技术学院。杨凌示范区是新兴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科教城、产业城、生态城。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建设区范围内的15个村(组),被征用土地12100余亩,涉及农业人口24300人,人均征用土地0.5亩,现人均剩余土地0.39亩,其中有9个村(组),人均剩余土地0.3亩,有7个自然村已完全失去土地。

土地被征用后,被征地人员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和其他劳务活动,被征地农民在交通、居住、文化及生活条件方面有了较大改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与周边未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增加,2007年年底,杨凌农民人均收入为4210元,被征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5020元,比平均水平高19.24%。随着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按照示范区规划,新建区范围内的15个村(组)的土地全部征用,这些村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失地农民。此外,杨凌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的确立,城区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一定规模的农用地还需转化为建设用地。随着失业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征用的难度越来越大,2005年全年仅征收土地50亩,2006年全年征收土地400亩,且群众上访、聚众闹事时有发生。征地难是一种表面现象,其问题在于失地农民就业难和基本生活保障难。

2. 被调查农户基本状况。此次调查以户单位,选择杨凌示范区7个村210户失地农民作为被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被调查人中男性占45.24%,女性占54.76%。被调查人的年龄阶段25-40岁者占36.19%,40-60岁者占42.86%。失地后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次为出租房屋、打工、做小生意、从事农业种植(到其他没征地村种植)及受雇于征地单位等。在被调查者中有68%认为征地后收入有一定增加,生活改善,32%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后收入没有变化。

(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状况调查

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职业学校教育,属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二是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属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1. 对征地后就业安排形式的意愿调查。在被调查的210户失地农民中有66%认为征地主体(包括政府)应该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主体(包括政府)应该提供就业培训,有5%的被调查认为征地主体应该提供就业指导,有4%的被调查认为征地主体应该提供用工信息。从以上调查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征地主体应该承担其就业的主要责任。

2.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杨凌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有电脑实用技术培训、裁缝技能培训、烹饪技能培训和蘑菇等菌类的实用培训等相关内容,有80%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课程难度较大,学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通过这种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技能和相关的就业岗位。

3. 对技能培训的收费调查。在调查对就业培训的付费接受方面,有72%的被调查者不愿意自己负担一定费用来接受相应的就业培训,25%的被调查者愿意付费接受职业培训,但是其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很高,希望解决其就业的主要问题。所以对一般性、普及性的职业培训,失地农民对其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更愿意接受提供工作岗位这种直接的就业安排方式。

4. 相关的技能培训效果满意度调查。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对其就业有较大帮助,29%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培训对其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帮助有限,36%的被调查认为培训对其就业没有帮助。从以上调查看,就业培训的效果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对于就业培训的内容,失地农民兴趣不大。就业培训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太相符,农民积极性不高,并且不愿意付费接受培训。在调查的7个村中除梁氏窖村的村民表示不知道相关的就业培训,而其他6个村的被调查者都表示知道政府组织过相关的就业培训,但是参加者不多。另一方面,在就业培训后,将培训内容进行运用以及解决其就业上存在一定障碍,如存在资金、场地等困难,所以三分之一以上的被查调查者对就业培训的效果表示不满意。

从失地农业的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被调查的大部分失地农民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意识,自主就业的意识淡薄,对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没有积极参与,主观认为就业培训对就业的帮助有限,希望征地主体(包括政府)能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二、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失地农民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 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忽略了农业的素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培训的内容与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相适应,失地农民无法掌握所培训的相关内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很注重实践和操作,无法提供实践和操作的环境是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满意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 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杨凌示范区的农民长期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技能偏低。失去土地后,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被调查的杨凌失地农民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9.2%,而无职业技能的失地农民占调查总数的85.5%,这部分人如果没有得到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尽管进人杨凌示范区的各类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很难适应企业对劳动技能的需要。

3. 部分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偏低,缺乏求职信心。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小富即安、生活方式松散,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失去土地后,对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再就业明显缺乏信心。据调查4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40%以上的人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绝大多数是小学文化程度,对重新找工作极度缺乏信心,在城市四五十岁人员再就业都存在困难,所以失地农民对重新就业缺乏信心。

4. 失地农民创业意识淡薄。由于杨凌农业示范区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提升,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还不完善,失地农民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为其就业提供协调和组织,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自主创业及联合创业的意识不强,也不能形成新的就业机会。

5. 失地农民土地补偿款的使用不当。被征地后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款基本在短期内使用,主要用于建房、改善生活条件,用于提高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将获得的土地补偿款用于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意愿不足,在土地补偿款使用完后,依然存在就业困难,导致生活保障无来源,若被征地农民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病致贫,生活困难,则对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三、对策和建议

1. 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与失地农民需要和能力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上应该系统安排,根据失地农民现有学习基础,与职业技术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制定科学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对于杨凌示范区来说,可充分利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势,专门编制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专业学纲和学习内容,为其就业提供更专业、更对口的指导和帮助。

2. 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中应有一部分专门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培训,以增加其劳动技能及就业机会。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开展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农民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另外,在规模较大的村庄可以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乡镇、街道的就业服务应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以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失地农民盲目流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农民有秩序地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3. 职业教育和培训效果的提升。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满意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何将职业培训的相关内容转化为就业,这就要求失地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后,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农民利用所学技能提高就业,如政府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提供相关的企业用工信息,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政策优惠等,这些措施对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制度和培训制度也是再就业保障机制。运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形成一种积极提高工作技能的潜在压力,促使在岗人员努力劳动,并不断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4. 订单职业教育。为真正实现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提高,可采取依托企业的培训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针对失地人员进行专门化训练,政府可给予这些企业补贴部分培训费用,实现失地农民有效工作技能的形成。先由学校根据失地农民的择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培训计划,再由企业和学校签订培训用工协议,其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共同负担,失地农民凭政府免费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证明自愿参加各个专业的技能培训,然后到相关企业应聘上岗。采用竞争式的技能培训和测试制度,以各种职业等级证书来标明技能水平,以这种效率型的培训方式,按照不同的技能等级要求去不同的岗位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

5. 及时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端正失地农民的就业心态,摒弃“等”、“靠”、“要”的消极就业思想,使其能够正视现实,勇敢接受挑战,树立自立、自强精神,不断进行自身调整,获取新的知识和就业技能,力争掌握一门或多门谋生之技,提高就业竞争力。

6. 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条件。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利用征地补偿费作为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行业和服务业,地方政府在工商、税务、信贷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

7. 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地方政府应该鼓励被征地农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失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从事种养业,不断发展产业链条,壮大村镇集体经济,使其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是存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的,杨凌地方政府可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房彬,韦静,论新型农民培育的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41-42.

[2]曹洁清,任茜,张雁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构想[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1):88―89.

[3]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158―160.

[4]刘晓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0-24.

[5]冯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初探[J],财政研究,2004,(6):167―171.

[6]魏建斌,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2):16―20.

[7]孟繁元,熊建华,李晶,国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6,(10):50-52.

[8]潘科,朱玉碧,现有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2-65.

[9]宋斌文,荆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4,(3):51-52.

[10]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成人网络学习迷航成因分析及行为控制 下一篇:“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