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区度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体会

时间:2022-08-16 03:48:36

本地区度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体会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本地区2014年度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的措施和体会。 方法:对本地区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观察防控效果,与2013年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地区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为0.56%,无重症病例,男性多于女性,2~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51.85%),4~6月发病率最高(40.74%),无地区分布差别,以CoxA16病毒感染最多(51.85%);将2013和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就诊时间、住院比率、有效随访率和考评得分等数据进行比较,P

关键词:手足口病?;2014年度;流行病学特征;防控体会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多见。春夏季高发,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肺水肿、心肌炎和循环障碍等,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手足口病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近年来我们对本地区的手足口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HFMD疫情资料均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我镇辖区2014年度HFMD网络报告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的诊断标准。儿童人口资料来源于本镇2013年和2014年人口年报表。

1.2 研究方法 将疫情资料数据输入Excel 2007表格中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和讨论。流行病学特征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t检验及χ2进行比较,代入SPSS19.0软件统计中处理,当P

1.3 流行病学特征

1.3.1 一般情况 2014年度我镇辖区内0~14岁儿童数为4788人,共报告手足口病27例,年发病率为0.56%。均为普通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住院治疗9例,居家观察18例。2013年度0~14岁儿童数为4724人,共报告手足口病51例,年发病率为1.08%;1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住院43例。

1.3.2 人群分布 在患儿性别方面,男18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2:1。在患病年龄方面,年龄为8个月~5岁,平均2.65岁;其中

1.3.3 时间分布 全年每个季度均有病例发生,其中1~3月1例(3.70%),4~6月11例(40.74%),7~9月9例(33.33%),10~12月6例(22.22%)。其中6月8例(29.63%),7月6例(22.22%)。

1.3.4 地区分布 全镇15个村和镇区,有病例发生13个村和镇区有疫情发生。其中病例数最多的是早稼村和l口村,各为4例(14.81%);王院村和仲洋村各3例(11.11%),镇区、于坝村、古贲村各2例(7.41%),凌东村、贲集村、联合村、常河村和北凌村各1例(3.70%)。

1.3.5 病原学检测 在27例中1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26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均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肠道病毒核酸检测,CoxA16感染14例(51.85%),EV71病毒感染10例(37.04%),其他肠道病毒感染3例(9.10%);有2例经南通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

1.4 防控措施 从健全手足口病的组织领导、制订本地区防控方案,实施专业培训、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强化处理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1.4.1 健全组织 镇卫生所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所长担任组长,分管传染病防治的副所长、辖区内各家卫生院的院长担任成员。防控领导小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实际情况,建立医疗、疾控专业防控队伍,制订本地区手足口病防治的管理方案。安排部署防控工作,与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责任书,加强督导检查,做到信息畅通、分工明确、具体到人,使整个防控工作有组织有组织、有领导、有落实、有监督、有实效。

1.4.2 专业培训 对辖区内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的诊疗指南、防控知识、疫情报告等规范的全员培训。包括建立专人专室、合理布局,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详细门诊日志的登记,规范处理疑似病人的流程,采集疑似病例标本,转诊疑似病例和消毒隔离的操作流程。每家单位明确责任人,再对各自辖区内的幼托机构、学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1.4.3 健康宣教 充分利用宣传画、黑板报、媒体和社区健康讲座等手段,大理宣传手足口病相关防控知识,使广大老百姓能认识了解手足口病,防患于未然,更好地达到防治效果【2】。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群众对该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特别是加强岁托幼机构人员的培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不随便咳嗽、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及时流动水洗手等习惯。

1.4.4 加强监测 村级服务站逐家逐户登记6岁以下儿童的基本情况,确保一个不漏,内容完整、项目齐全;然后做好排查,发现可疑情况立即上报卫生所。卫生院专业医师深入农村、社区和学校,广泛开展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告诫家长在4~6月的疾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期人群集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儿;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强对流动人口集聚点、托幼机构和有疫情的区域进行主动监测,督促和指导托幼机构和小学落实晨检制度,特别注意因病缺勤儿童的病因追查和登记随访制度,及时掌握发病情况;如果发现可疑儿童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护送至辖区医院初步排查,对于疑诊患儿应及时转至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直报单位一旦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报告,无疫情时向县疾控中心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

1.4.5 疫情处理 一旦发现疫情,应按定及时正确规范进行疫报,第一时间快速进入现场,对疑似与临床诊断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消毒处理,追溯传染源和分析传染途径,做好相关样本的采集工作,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和续发病例的发生【3】。确诊为住院或者住院治愈好转已出院的患儿,均应居家隔离,向家长发放告知书,指导进行家庭消毒。保持居所室内空气流通,对患儿的餐具、奶具煮沸消毒,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用84消毒液消毒,衣物放在阳光下暴晒,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隔离期限为确诊日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期间避免外出接触其他儿童。

2 结果

本地区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为0.56%,无重症病例,男性多于女性,2~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51.85%),4~6月发病率最高(40.74%),无地区分布差别,以CoxA16病毒感染最多(51.85%)。将2013和2014年度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就诊时间、住院比率、有效随访率和考评得分等数据进行比较,P

表1:两个年度防控结果比较(P

3 讨论

2014年度我镇辖区内0~14岁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为0.56%,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男性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男孩更活泼好动,增加互相传染的机会;2~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可能是散居儿童卫生条件和习惯较差,抵抗力较低所致;全年每个季度均有病例发生,其中4~6月最高,与气温升高,空气湿度较大适合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有关【4】。全镇15个村和镇区有13个村区有疫情发生,无地区分布差别,属于局部聚集发病,无大流行大爆发倾向。我们重点分析本地区手足口病的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上次相关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和方案,健全手足口病的组织领导,制订详实的符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控方案,从实施专业培训、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强化处理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显著降低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重症病例和住院率,加强了居家观察的效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09,6:4.

[2]曹军. 87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分析[J]. 中国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6):1152-1153.

[3]林波,潘细玉. 社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8(12):95.

[4]陈杨伟,羊晶晶,王镜泉. 2011年福州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5):278-281.

上一篇:2012~冷水江市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测与分析 下一篇: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