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

时间:2022-08-16 01:21:01

编者按“区域经验”,顾名思义,是反映区域推动德育工作的典型做法。从本期起,我们邀请先进地区的教育领导在本栏目下冠名开设专栏,随当期主题发表真知灼见。首先邀请的是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周培植,期待他们的思想、做法能引起其他区域的共鸣,以资互鉴。

《论语・季氏》中指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近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至高中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认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遵循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平时的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从而为孩子的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一、礼仪教育旨在达礼

案例1:荒唐解释的背后

从事了11年法律工作的职业律师张自标,在一次酒后驾宝马车撞死75岁高龄的老太后逃逸。当他被抓后称“懂法,但忘了遵守。”

“懂法但忘了遵守”,这样的解释确实有些疯狂。难怪他此言一出,立马招来众网友的口诛笔伐!律师作为法律从业者,对法律条款、规章、规则可谓是烂熟于心,如果他可以忘了遵守,那么普通百姓是不是可以不遵守?

知法而不守法,知法何用?同理,知礼而不达礼,知礼何用?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首先是“明礼”。 必备的礼仪知识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要求,进而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心理印迹。其次是“达礼”,这是礼仪教育的根本归宿。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促使学生在“明礼”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并外化为行为习惯。事实上,礼仪教育就是生活中的细节,做到了,就成功了。

二、礼仪教育妙在浸润

案例2:电梯里的镜子

《报刊文摘》刊登过一篇纳兰泽云的署名文章《电梯里的镜子》。笔者讲,他一直以为电梯里的镜子是给每一个进入电梯的人整理仪容仪表用的,直到偶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答案时,心里的感动像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的显示灯。

在环境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像一朵小小的雏菊,虽非美得惊天动地,却静静地散发丝丝缕缕的芬芳,让人的心里恬静而温暖。

礼仪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从课堂文化、团队文化、社团文化等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全国首位礼仪特级教师贝新老师在一次拜访接待礼仪课上,发现学生的表演中流露出支配父母的习惯,为使学生明白做人知本的道理,贝老师给每位学生印发了一篇献给母亲的散文“爱,不需要说对不起”,并做了配乐朗诵,学生们被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的氛围所感动。有位曾经伤害过母亲的女生,回家后带着愧疚的心情给母亲读这篇散文,向母亲道歉,母亲双手颤抖地捧着文章哭了起来。和生硬的说教课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文化”的“化”字,有教化、感化的意思,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融入。文化最柔软,也最有力量。通过文化的濡染,在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塑造和教化,学校文化由此浸入学生的知、情、意、行。这种润物无声的浸透,显示出礼仪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三、礼仪教育重在身教

案例3:德国人过马路

在德国,站在一条笔直的大街旁,左右可以望出去几百米远。只要是红灯,行人就会老老实实地站着,直到换了绿灯才走。有谁是急性子,等不到绿灯就过马路,周围人一定会毫不客气地瞪着他,那种眼光不仅仅是谴责,简直是把他当异类看了。

遵守规则的德国人即使半夜过马路,没有一辆车,遇到红灯时仍然停下等待。有人也觉的很迂腐,就去问德国朋友,对方说:现在过马路是没有问题,但如果碰巧旁边有个小孩看到,就会认为闯红灯没事,也许下次遇到红灯就会闯,也许他就会被撞死。

严谨的德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身教的价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 这些说法充分表明了教师的重要性。

孩子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当学生向教师问好时,教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回应;当教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做,非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能增加学生的好感和信任,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仪式教育,贯穿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毕业典礼上,校长双手将毕业证书颁发给每一位学生,并向他们深深地鞠躬祝福。在教师一点一滴、一举一动的熏陶中,安吉路的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要培养的正是孩子面对一丛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对沙滩上一条小鱼的生命也在乎的情怀。试想,当孩子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上一篇: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 下一篇:加强礼仪教育 优化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