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八飞机的研制

时间:2022-08-16 12:51:37

歼八飞机的研制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阳飞机厂的机场上,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英姿勃发地停在机场一端,等待着起飞的命令。这架银灰色飞机的前机身上有一道红色大字: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架飞机,就是中国飞机设计人员和广大职工历尽艰辛,用5年心血设计制造出来的新型战机歼八。

试飞员尹玉焕驾机进行一次高速抬前轮滑行,非常成功。试飞现场总指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当机立断,下令放飞。

9时30分,机场上空低云散开,朝阳透出霞光,于是两颗信号弹划过天空,歼八飞机起飞;当飞机跃升至3000米高度时,就绕着机场上空飞行,宛若矫健的雄鹰,搏击长空。飞机在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歼八首飞成功了!在机场上观看首飞的领导和职工群情激奋,欢呼雀跃,热烈祝贺我们自行设计的新战机的诞生!

司令员陈锡联、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高度评价这次首飞,称赞歼八是架好飞机,一定要支持这架飞机。

歼八飞机来之不易。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广大职工特别是飞机设计人员的迫切要求。经历了研制东风107、东风113失败的教训,中国飞机设计人员卧薪尝胆,用3年时间老老实实地对苏联米格-21飞机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该机的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掌握了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另一方面,我国飞机设计人员还积极开展对西方国家先进飞机的分析研究,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

3年的养精蓄锐,认真准备,为研制新型战机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要在米格-21飞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10月,新型歼击机开始方案论证。在采用何种动力方面,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单台方案,即采用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另一种是采用两台改进的成熟发动机的方案。两种意见争执不下。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主持会议,在充分听取两种意见后,确定采用双发方案。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决策,稳妥、可靠、现实,是歼八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前提。

1965年5月,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新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飞机命名为歼八。

歼八飞机的气动布局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形式,动力装置选用两台涡喷七甲发动机。

歼八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规定了在19万米高空中的作战时间)、高速(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2)、增大航程(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提高爬升率(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加强火力(安装改进设计的导弹与航炮)。

歼八设计工作于1965年9月全面展开。因歼八总设计师黄志千当年飞机失事遇难,新机的研制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

在歼八飞机的气动布局上,当时的副总设计师、后来成为总设计师的顾诵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解决了飞机超音速方向安定性、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位置、飞机焦点位置等重大技术问题。

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2月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分配到航空工业局工作,1956年赴沈阳投身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的创建,先后参与歼教一、初教六飞机的气动设计,主持歼八、歼八Ⅰ、歼八Ⅱ以及系列改型的设计,成为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

1966年3月,歼八设计人员到沈阳飞机厂与工艺人员、工人三结合进行现场设计,完善了图纸设计,重大改 进有40项,改善了飞机的生产工艺性。

其中,飞机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为保证航炮在空中成功地连续发射,设计人员与工艺人员、工人一道,运用集体智慧,经过大量试验,改装一门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才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沈阳飞机厂从1964年上半年开始进行试制的准备工作,在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由副总工程师罗时大主持制订了工艺总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工艺总方案综合了苏联和英国的先进经验,大胆采用了新的工艺协调方法,大大加快了试制进度。

歼八试制最紧张的时刻是在“”中度过的。在“一月风暴”、“文攻武卫”和夺权风的冲击下,沈阳飞机厂的生产线几乎陷于停顿,唯独歼八试制照常进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甚至冒着人身危险上班,硬是使歼八研制没有中断。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能够在“”中飞上天,表明了中国航空工业广大职工对振兴祖国航空事业的无比热忱,为了自立于世界航空工业之林,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美好青春和全部聪明才智,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撰文:周日新、孟赤兵、李周书、归永嘉 责任编辑:肖 客 ■

上一篇:空心叶片攻关记 下一篇:研制直八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