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分析

时间:2022-08-16 12:02:52

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分析

摘要: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在当代的语境下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以及更为严峻的挑战,有必要从本体论的角度将之划分为为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从认识论的角度将之划分为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从价值论的角度将之划分为正向合力与反向合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绘制的有关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正向合力与反向合力的切线图式,有助于更好地捍卫和发挥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和解释力。

关键词:恩格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历史合力

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两个百年”中国梦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愈加迫近的今天,这同样是一个需要合力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合力的时代。“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同样是在与曲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作斗争,进而解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际进程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历史上,不同的思想理论家为此开出了种种“药方”,但均未能很好解答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思想,为人们全面认识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全新的思考方式。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距离“历史合力论”提出120余年后的今天,该理论所关涉的内容较之于理论诞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以及更为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原理到现在为止是完全正确的,而原理的实际运用,需要随时随地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696。鉴于在当代的语境下探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我们有必要以事实为根据,充分运用并拓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之丰富发展为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正向合力与反向合力等等,并绘制具有直观性的切线图型,以更好地捍卫和发挥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和解释力。

一、历史合力基于本体论的角度可划分为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

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合力”思想,很好地回击了以保•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恶意歪曲以及德国社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重重误解。然而,由于未明确指出并具体区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合力因素,围绕理论本身以及唯物史观的非议与责难一直未能止息。根据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对历史合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基于本体论的角度,将之具体划分为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中,提出了“第一”和“第二”的问题。他肯定人类的历史是由自身创造的,但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决定了人类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因而客体性要素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他并不否定主体性要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认为诸如政治条件、传统观念虽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发挥决定性因素,但也具有一定的作用[1]696。也就是说,主体性要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作为制约性因素,尽管不是第一位的,但也不应为人们所忽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力的平行四边形,是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交互作用的产物。绘制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的切线图式,有助于人们直观地认识二者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论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要素还是客体性要素,均要在历史的实践功能度,即D的范围,也即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水平内上下波动。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因而其从总体上来看,是一条不断发展延伸的直线。D范围以上的区域,代表超出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水平,D范围以下的区域,代表低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水平。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切线图式中,R1、R2代表的客体性要素居于决定性地位。不同客体性要素交互作用,会产生客体合力Qo。恩格斯指出,经济因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并非具有唯一性。他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艺术也能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合力[1]732。反映在切线图式中,就是R3与R4能够交互作用形成合力Qs。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不同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之间也会交互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Qso。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不与其他分力交互作用的、孤立的、静止的分力是不存在的。各主体性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主体合力(如R3与R4交互作用形成Qs)、客体性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客体合力(如R1与R2交互作用形成Qo)、主体性要素与客体性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主客体合力(如R1或R2与R3、R1或R2与R4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交互作用形成的主客体合力(如Qs与Qo交互作用形成Qso)所汇聚的无数个T点,构成了代表历史实际发展状况的曲线C。绘制切线图式,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出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将唯物史观视为经济决定论者强调经济等客体性要素形成的合力是原因,而非经济的主体性要素是结果。他们认为前者是积极的而后者是消极的。持这一论点的学者,不仅有资产阶级的代表保•巴尔特,甚至还有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切线图式呈现出的景象是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之间互为因果。主体性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能够形成主体合力,客体性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能够形成客体合力。主体合力能够与客体合力交互作用,同样客体合力也能够与主体合力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Qso。Qso赖以形成的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无所谓积极与消极之分,均是该合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分力。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在当代的语境下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以及更为严峻的挑战,是由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体性要素与主体性要素,较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19世纪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从客体性要素来讲,当前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从主体性要素来讲,分属于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主体,个体性越来越强,促使其遵循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采用既定的组合方式形成主体合力的难度已然越来越大。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主体性要素与客体性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的规模、程度与范围越来越大。构成主体合力、客体合力以及主客体合力的各要素愈发变动不居且具有复杂性[2]。通过绘制主体合力与客体合力的切线图式,直观地呈现不同分力之间的变化情况,对于适时地把握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促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合力的生成大有裨益。形成主体合力的R3或R4,既可能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同向性,也可能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反向性。进而言之,在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们”这一概念在外延上要大于“人民”。人民指的是拥护、支持、赞成社会主义制度各行业的劳动者。而人们中除了人民,还有反对、诋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人物的存在。反映在切线图式中,R4可以T为定点向反向延伸,其同样能够与R3交互作用,形成主体合力。由此所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很难保证在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水平以上。而处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水平以下的主体合力,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抑制、破坏及阻碍作用。笔者据此得出的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尚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均要充分发挥并依靠人民的力量,促使主体合力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在方向上保持同向性。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构成客体合力的各要素也愈益具有复杂性。诸如法律、宗教、哲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和依据的。与此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各客体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也可能形成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反的客体合力。比如说,以T为定点,R1可能向反向延长,这种情况可能是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引起的,也可能是文化生态失去平衡引起的,还可能是民族宗教关系不和谐引起的,等等,其与R2交互作用形成的客体合力,很可能处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水平以下。而当R2也以T为定点,向反方向延长,其与R1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客体合力,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则是相反的。笔者由此得出的启示是:需要妥善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即经济因素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使各客体性要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同向性。此外,尤为值得重视的是,不论何种条件下,我们均应保持经济因素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也即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即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动摇,生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体合力以及主客体合力才具有现实可能性。从根本上来看,不与其他客体性因素交互作用的主体性因素以及不与其他主体性因素交互作用的客体性因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主体性因素或客体性因素均不可能单独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切线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合力Qs可以与客体合力Q0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Qso,主体性要素R3或R4也可以与客体性要素R1或R2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要保证由此所形成的主客体合力与人类社会发展保持同向性,我们需要在尊重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扬弃、变革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促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主客体合力的形成,要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3]。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旨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在时间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最后被写入党的报告中的,但其较之于其他文明建设而言,更具先在性。离开生态文明建设,奢谈其他文明建设均将没有任何意义。自然以及其提供的资源是人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促使其形成主客体合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92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人不仅要与自然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还要与人创造的社会以及人本身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被人创造的社会以及被人改造的自身,较之于作为创造者与改造者的人而言,是客体。人创造社会、改造自身的过程,也是与客体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的过程。与此同时,人创造的社会以及被人改造的自身,也会对人发生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秉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与社会发展具有同向性主客体合力的生成。

二、历史合力基于认识论的角度可划分为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结果。“现实的人”既包括现实的个人,也包括由现实的个人集合而成的群体。恩格斯认为,具有不同意志的主体都按自己预期的目的创造历史,尽管其活动的方向具有差异性,但均能够形成合力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1]247。具有不同意志的主体,既包括个体,也涵盖群体。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和《致瓦•博尔吉乌斯》中,均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历史合力基于认识论的角度,可进一步划分为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也即不同个体之间交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不同群体之间交互作用也可以形成合力。马克思所著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后,路易•波拿巴潜回法国,凭借个人能力及各种关系,很快一鸣惊人[5]。他在这里阐明了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交互作用形成合力。而路易•波拿巴作为反动阶级的代表,最终登上了法兰西帝国皇帝的宝座,则是该阶级与小农阶级形成群体合力的结果。力的平行四边形是由无数个体意志相互冲突产生的,而无数个体意志交互交错会形成若干个群体合力。无数个体意志或群体意志都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贡献,但历史结果不会满足所有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的意志、愿望与动机,而会将之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也即一个总的合力。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这一经典命题,但有关群体合力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尚未清晰地用文字呈现出来。这就为人们理解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制造了困难。为帮助人们答疑解惑,我们有必要绘制有关个体合力与群体合力的切线图示(见图2)。

作者:谢霄男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古代档案文献编纂特色与历史局限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与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