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10分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08-16 12:01:07

“校园10分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10分钟”指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卫生打扫、课间活动等课间间隔时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认真研发相关课程,培育家国情怀、参与意识、责任种子,愉悦身心,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富足的“营养元素”。

校园10分钟;教育资源;成长活力

G41

A

2095-1183(2017)03-00-02

所谓“校园10分钟”,是指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卫生打扫、课间等这类活动时间,这些活动一般只持续10分钟左右,看似短暂,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值得我们挖掘、整合。

然而,目前的“校园10分钟”还远未被科学利用,比如升国旗仪式缺少吸引力,红领巾广播没几个人认真听,卫生打扫不尽如人意,课间活动吵闹无序等等。对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宝贵性,并将之整合成活动课程,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用。

一、升国旗仪式:培养家国情怀

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学生对国旗怀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升旗仪式的形式、内容、过程等进行改革创新,增强育人效果。

1.走近国旗,感受庄严氛围

积极开展让学生走近国旗、了解国旗的活动,从而深刻领悟升旗的重要意义。利用“学法时间”组织学生读一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开展“国旗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旗”和“法律”这两个字眼是神圣且紧密相连的,进而产生一种敬畏感。利用雨天室内升旗仪式时间,组织观看《走近国旗班》视频,感受国旗班战士们“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神圣和伟大之处。此外,还可在国庆节时组织学生亲手做一面国旗,在体验中增强对五星红旗的崇敬之感。

2.规范仪式,获得神圣体验

学校在每个班都组织成立了“国旗班”,轮流负责每周一的升旗x式、领唱国歌和每天的升降旗。为了更好地体现升国旗仪式的庄严感,学校聘请专门人员对国旗班的孩子们进行训练,以规范“旗手”“护旗手”们的动作和着装。严肃庄重的仪式训练,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升旗仪式的神圣感。此外,学校每周都会通过照片、录像等进行“国旗班”风采展示,请全校同学打分,最后在学期末评选出“最美国旗班”。

3.创新内容,留下精彩瞬间

为了突破升旗仪式的固有程式,激发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体验,学校有意识地增加了经典诵读、故事讲述和课本剧表演等内容,将课堂的内涵扩大化;在仪式中增加“星光大道”环节,给为校争光的少先队员隆重颁奖,并让其在校旗上签名,合影留念等;另外,在仪式上还邀请优秀家长代表、校外道德模范等,上台讲述他们亲历的故事,给学生以直观而深刻的教育……毋庸置疑,这些丰富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带给了学生深刻的教育体验。

二、红领巾广播:培育参与意识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有限的“十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既可听又可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打动、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活跃学生课余生活。

1.建立一支能干的小队伍

进行“闪亮小主播”海选,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由语文教师、音乐教师当评委,挑选出适合做小播音员、小编辑的学生,授予聘书,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大队部开设培训班,聘请学校老师专门辅导采访、写稿,指导编排节目等。带领播音组成员观看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观察他们的神态及语速,并进行模仿训练。如此天长日久,一支精干的学校宣传队伍就能建立起来了。

2.制定一份科学的节目单

科学的校园广播节目一定是基于听众即学生的喜好来设置的,如新闻袋袋裤、佳作有约、小故事大道理、开心一刻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另外,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设置节目的原则,如中小学生守则解读,法制及安全知识的宣传,以竞猜方式来辅助推进,不但能提高收听率,还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受到教益。

3.变成一个灵活的小窗口

大数据时代,校园广播要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既可直播,又可通过网络传送;既要有严肃的话题,又要有轻松的内容。因此,除了设置固定节目,还可根据学校各阶段工作需要和时政宣传需要,临时设置专题栏目。同时,可考虑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以老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学生成长,提高节目质量。此外,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征询节目内容,征求听众意见,有效发挥网络交互性强、沟通快捷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校园文化的强大内聚力。

三、卫生打扫:播下责任种子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卫生打扫10分钟时间,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1.一人一岗,负责到底

从教室到校园包干区,分片区责任到人,利用每天中午的10分钟时间进行打扫,建立起“人人有责”的管理机制。老师尽可能参与其中,以给学生及时帮助、指导,与学生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每周还可安排一位班干部检查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公开表扬,或在孩子劳动时走到其身边,大声赞扬几句,以此形成“人人爱劳动”的良好风尚。[1]

2.实践延伸,学会技能

通过开展以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展开劳动技能竞赛;通过观看“城市美容师”视频资料等,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我当一天家”“我来学做家务”等活动,要求学生从日常家务劳动如扫地、择菜、洗碗、叠被等做起,并积极争取家长配合、监督,增强学生劳动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3.榜样引领,服务自我

每周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在班级展示墙上展出,以此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大队部每月评选出年级“劳动之星”“最干净的中队”,并给予表彰,以此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到劳动光荣,进而热爱劳动,并懂得了集体的荣誉需靠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去获取,从而在心中种播下责任的种子。

四、课间活动:做好健康向导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大脑的加油站, 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那么,老师如何合理安排这10分钟时间,做到既能让学生调节身心,又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准备呢?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

1.传统项目中找寻游戏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如挑花线、挑小棒、成语接龙等传统游戏,都很受学生欢迎。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空地,科学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充分开展活动,愉悦身心。

2.自创游戏中彰显活泼的个性

除了传统游戏,还可鼓励学生自创新的游戏,比如向各中队下发“我的课间我做主――课间创意游戏征集表”,鼓励学生大胆创制新的游戏,被采纳的将在全校给予推广。这催生了花样跳绳、魔方课间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课间活动形式。

3.休闲活动中传递健康的观念

如在班级多媒体电脑上建立音乐库,将学生喜爱的歌曲纳入其中,课间为同学点播生日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如将教室一角变成“自然角”,发动学生自愿带来盆栽或者小动物,课间让学生为植物浇浇水,为动物换换水,观察动植物的活动与生长习性等。这样既美化了教室,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长了学生见识,一举多得。

综上可见,每一个“校园10分钟”都有其独特内容和作用,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教育,并整合成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探索,一定能发挥其应有功效,为学生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李新妍,杨淑萍.班级值日活动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6(20):16.

(作者单位:桐乡市屠甸镇完全小学

上一篇:正面管教工具模块的开发与运用 下一篇:公民教育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