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探析

时间:2022-08-16 09:10:30

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探析

摘要:蓝天白云、河水清澈、草木葱绿、空气清新……不仅是城市居民追求的生活,更是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追求目标。随着资源、环境的恶化,低碳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要实现低碳城市,必须做好城市规划。本文分析了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当前城市的现状,并提出了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要点。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城市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现今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排放,彻底摆脱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提高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有着互动的关系。首先,城市规划要体现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商业、餐饮、娱乐场所,以满足相应的需求;由于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也在提高,城市政府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规划与安排。总的来说,城市在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要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并不仅仅在被动地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培养、塑造生活方式。如如果城市有着良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配置合理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居民很自然地会在休闲时更多地选择户外活动;反之,如果环境恶劣,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更多的人会无奈地留在室内。因此,规划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约束条件,引导、塑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规划现状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政府行为色彩的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外延式”城市扩张及新城区建设,而忽视了“内涵式”城市建设,包括旧城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首先,城市绿地建设滞后。其次,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小高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住宅市场的主流,随着城市容积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原有相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带来的拥堵效应也在逐渐增加。

二、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

(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首先,倡导城市空间紧凑化,促使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在都市区域空间层面,通过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引导城市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形成区域性空间等级与层次的空间格局,形成不同等级城市间横向联系的网状格局。在城市空间层面,引导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功能的单一化,在竖向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功能互补的都市区空间格局。在社区空间层面,引导社区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引导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设施附近。

(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基础,由于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运行过程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和能源种类,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就会在很长时间内运行,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因此,基础设施也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础设施的低碳规划,需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分别实行不同的指标和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能源供应设施,一是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尽可能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二是要用相对低碳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高碳能源;三是要提高能源转换和传输效率,减少单位能源供应量的碳排放。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打造节能精品建筑

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2、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

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博物馆、大学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

3、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

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四)优化交通规划

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共交通相对于小汽车来说具有显著的低碳、节能优势,首先要确立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对游客吸引力,以需求管理为手段引导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化,减少个体机动化出行需求。慢行交通是绿色环保、人文关怀的交通方式。在核心区倡导以慢行交通为主、机动化交通为辅的交通系统。

低碳交通是完全不同于个体机动化交通导向的交通模式,更强调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协调发展。目前在国外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发理念TOD模式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TOD发展模式将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配置,强调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进行联合开发;支持在公交站点周围步行范围内进行高强度的开发,鼓励以短距离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巨型、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

(五)增强碳汇能力的规划手段

1、保证城市绿化用地

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城市的生态本底,科学、系统地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抗风险能力,把城市生态系统有机地纳入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真正起到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进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限建高电耗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休闲娱乐的公园、室外绿地、林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地率等手段,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

2、着手立体绿化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面积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大城市的绿化量。传统绿化多采取地面种植大片草坪或树木的方式,而立体绿化则是在墙上和屋顶种植植物,植物栽种的载体区域发生很大变化。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年2期.

[2]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年5期.

上一篇:浅谈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下一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