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次大洪水》到《陆沉》

时间:2022-08-16 09:06:32

从《第二次大洪水》到《陆沉》

著名科幻前辈叶永烈先生在他有关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长篇纪实文学《是是非非“灰姑娘”》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

香港著名企业家安子介年轻时也写过科幻小说!

但在书中又提到,这不是一次直接创作,而是所谓“译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从美国早期科幻作家赛尔维斯的《第二次大洪水》说起。

G.P.赛尔维斯(1851-1929)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他曾任报社编辑,还是美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写过大量的天文科普文章,影响了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提高了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赛尔维斯自称是儒勒・凡尔纳的追随者,但他的科幻创作并不算多,计有5部长篇和1部中篇,分别是《爱迪生征服火星》《月亮金属》《太空哥伦布》《太空海盗》《第二次大洪水》《月球少女》。

赛尔维斯在《纽约太阳报》供职期间,深受同事爱德华・P・米切尔的影响。米切尔也是美国早期科幻作家,在1895年创作了《大洪水的故事》,给赛尔维斯留下了深刻印象,直接影响到他后来从事《第二次大洪水》的创作。

《第二次大洪水》是赛尔维斯最后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科幻小说,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部科幻小说。该作自1911年7月至1912年1月连载于《骑士杂志》,1912年出版单行本。这是一个现代“诺亚方舟”的故事:一名科学家预言洪水即将来临,为了保留文明的火种,他主持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方舟”,以拯救一批人类精英。

《第二次大洪水》刊载和出版之时,年轻的安子介才刚刚出生。

安子介(1912-2000)是香港著名企业家,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担任香港地区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安子介年轻时,是美国科幻杂志和图书的忠实读者,当他读到赛尔维斯的《第二次大洪水》之后,随即决定与好友艾维章一起将它翻译成中文。

但在开始翻译之后,两人便加入了创作的成分。按照安子介本人的回忆:“因为当时我们一边有删,一边有加,不是直译,简直是重新写作。我钟意加油添酱,他喜欢简洁短句,结果他写了七八万字,我写了十二三万字。”此外,安子介还感慨于原著中没有中国人,所以自己加入了一个中国科学家李孑民,此外还加入了一个为科学研究自我牺牲的中国学者黄铭。

这样一来,译成的稿件就只好被称为“译著”了,并被改名为《陆沉》。全书在1937年译著完成,1938年7月分上下两册出版。到1939年8月,一年的时间里已印行3次,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

1984年,安子介的长子安如磐重读父亲的旧作,非常喜欢,于是又印了200套分赠亲友。上海三联书店获悉后,征得安子介的同意,于1988年再版此书。安子介为此十分兴奋,没想到自己50年前的译著如今还能重见天日,“真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后来,叶永烈先生征得安子介的同意,将《陆沉》全文收入他所编的《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第6卷。

上一篇:来自30年前的前瞻 下一篇:未来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