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发生在哪里

时间:2022-08-16 06:50:38

摘 要:情感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特点。只有感动心灵,触动心弦的体验才能克服浮泛体验的缺陷,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品德课教学要从情感性入手,立足儿童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并拓展实践活动,触发学生情感,并不断深化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内化并践行道德认知,实现知行统一,获得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知行统一;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35-02

体验学习是当前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活动方式。许多教师力求通过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践行美德,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体验活动往往呈现出表面化、程式化等倾向,缺乏学生内在的心动、情动与灵动,导致了轻、浅、飘、浮的浮泛体验陷阱所导致的“并发症”。[1]这种感动泛化的课堂,缺乏师生的真情流露和情感升华,自然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漠视。

情感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特点,体验本身就伴随着情感,情感才是体验的动力。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感情“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道德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内化并践行道德认知。

一、立足儿童生活,触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从而生发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因此,品德课教师应立足儿童实际生活,调动儿童已有经历,从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入手,使呈现的内容能够触及学生内心,进而生化感动,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呈现了一组图片,主人公都是学生一至三年级时的授课教师。图片场景中,老师们有的在耐心为学生讲解难题,有的在和同学们一起开展班队活动,有的在为学生运动员加油;还有师生一起开生日会的场景,教师在冬日的寒风中值岗,或是上门进行家访……一个个曾经熟悉的身影和事件,激起了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顾。此时,静态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回顾一桩桩往事,孩子们或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或是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或是满脸惭愧。此时,学生心中饱含了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敬爱与感激。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教师要善于以儿童典型的生活事件,架起生活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从中挖掘情感因素,以此触发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在感动中获得道德成长。

二、创设体验活动,深化情感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的自主建构。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活动,能帮助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引感共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品德的内化与践行。

例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从而产生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教师创设了单手整理书包的体验情境。活动中,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用嘴巴咬,有的用肩膀拱……累得满头大汗。此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活动感受。有的说:“我太累了,恨不得甩手不干了。”有的说:“真是太困难了,如果不是这次尝试,我从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对于残疾人而言会这么难。”有的说:“再看到残疾人,我再也不嘲笑他们了。我一定要帮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自然地产生了要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想法。教师趁热打铁,进而呈现刘伟、霍金等身残志坚的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简单的体验情境催生了学生的感动,顺利实现了移情。由感动而生发的道德情感将有助于学生内化和践行美德。因此,品德课教师要注重创设合适的体验情境,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的自主建构,以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践行。

三、拓展实践活动,升华情感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途径的教育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由此,唤醒学生的心灵感知,进而升华情感,促进其行动践履。

例如,在《现在我能做什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教学前,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让学生针对调查问题进行一周的观察和访问后进行填写。在调查表中,学生们写道:“爸爸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去上班,他们的工作是洗牛仔裤,每年冬天,爸爸妈妈的手上生满了冻疮。”“爸爸虽然是工程师,但是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到爸爸的书房还亮着灯。”“每天妈妈下班后,接我和弟弟回家,然后还要烧晚饭,洗碗、拖地,还要检查我和弟弟的作业,最后给我们洗脸、洗脚,让我们按时睡觉。”……质朴而真实的语言,温情地阐释了家长的“忙碌”和“辛苦”。通过课前调查,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父母的辛劳。而通过阅读调查问卷,教师也准确地找到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教学时,教师将调查原稿拍成照片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深情地喊出:“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正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此时,学生自然地萌生了“我们要为父母做些什么”的情感。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呈现了《“我能做 我要做”行动表》,号召学生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成为家庭小主人。孩子们热情高涨,在课后实践中积极做好自己的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为父母端饭端菜……许多家长由衷地说:“孩子突然长大了,懂得体贴父母了。”

拓展后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延展到了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学生的感动不再停留在内心,滞留在口头,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生活和行动中,从而实现了道德情感的升华,对其行为产生了持续的促进效应。

唯有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触动儿童的灵魂深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实效。在体验学习得到充分重视的今天,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用心捕捉儿童细腻的情感,重视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努力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用慧心设计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教学,感动一颗颗童心,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感动发生在哪里,哪里就有触及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步敏,林高明.警惕浮泛体验的陷阱[J].中小学德育,2012(1).

(作者单位:常州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 213161)

上一篇:探索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 下一篇: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课堂观察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