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声腔音乐概述

时间:2022-08-16 04:10:11

川剧声腔音乐概述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丈化艺术瑰宝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共同演绎社会(甚至是天上、人间、阴间三维世界)的美、丑、善、恶的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在戏曲的诸要素中.音乐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因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故而对声腔的研究是戏曲音乐改革是重申之重、川剧足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其“五腔共和”的多元化的声腔艺术既是川剧艺术的突出优势,也可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因而对川剧声腔的研究对川剧改革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人。

[关键词]川剧声腔五腔共和音乐的改革

中国传统戏曲(以下简称“戏曲”)是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含服饰)、杂技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共同演绎社会(甚至是天上、人间、阴间三维世界)的美、丑、善、恶的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戏曲往往多以惩恶扬善、伦理道德、礼仪廉耻为题材,以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小民为写作对象,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在戏曲的诸要素中,音乐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戏曲音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伴奏音乐与声腔音乐,民间常把戏曲表演说成“演戏”或“唱戏”,而把欣赏戏曲叫“看戏”或“听戏”,其中“唱戏”和“听戏”即是指戏曲音乐声腔,可见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这也说明了戏曲中声腔音乐重要性。

一、戏曲声腔音乐简述

戏曲音乐主要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但是不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音乐,都是程式化的音乐,即每一种板式或曲牌都有相对固定的曲式结构,而其旋律都有相对固定的几个骨干音和起、落音(尾音),这样以来便于不同嗓音条件的演员演唱和观众记忆与欣赏。因而,虽然是程式化的音乐,但是演员和戏曲音乐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对剧情的理解来处理音乐,这样,哪怕是同一曲牌,也会因为演员不同、情绪不同等而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二、川剧声腔音乐简述:

川剧是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早在唐代便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音乐包括了皮黄(胡琴)、梆子(弹戏)、高腔、昆腔、灯调(灯戏),其“五腔共和”的多元化的声腔艺术是川剧艺术的突出优势,也可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故而,一些文化学、戏曲学专家们将其视为“国宝”,认为川剧是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

川剧五大声腔中,皮黄(胡琴)、梆子(弹戏)、高腔、昆腔四种声腔都是原来由外省流入四川并在四川各地独自演出,后会同四川本地声腔“灯调”,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将音乐与四川语言的结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一)、昆腔音乐概述:

昆腔,源自江苏昆山腔,属曲牌体,其曲牌结构与“苏昆”基本相同。系川剧艺人利用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将其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由于昆腔格律严谨、场面考究、文辞典雅、曲高和寡,虽深得士大夫阶层喜爱却不易为一般市民所接受,因而除《醉隶》、《坠马》等少数剧目外,很少有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以“昆头子”等组腔方式,与其它声腔共和?

(二)、高腔音乐概述:

高腔是川剧声腔中较早出现的一种,清人李调元在其《雨村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但是也有人认为川剧高腔是以巴蜀竹枝、秧歌、劳动号子、山歌、渔歌、樵歌、民歌、小调等为基础,继承、借鉴和发展宋元南戏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产生时间比弋阳腔为早-然而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能一时还难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不过比较统一的说法还是认为高腔始于弋阳腔。川剧高腔戏剧目繁多,大约要占川剧剧目的三分之二,且曲牌纷繁复杂,仅有名有曲的曲牌就达300余个,是川剧最主要的声腔。

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最常用的曲牌类别有:梁洲序类、端正好类、桂坡羊类、四朝元类、孝南枝类、新水令类、干舟歌类、五供养类、玉芙蓉类、红梭课类、引子类等-每一枝曲牌类别中又由一枝或数枝曲牌统领若干枝兄弟曲牌。高腔曲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单曲选用(《下游庵》中“红纳袄”贯穿全剧)、散曲串联、套曲联用等。在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起腔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昆腔开始,二是演员朗诵几个宇然后帮几个字起腔,三是直接由帮腔开唱的起腔。紧接着起腔后的句子叫做立柱,如果曲牌全是用帮腔的则不分立柱-立柱后,接演员的唱段,唱句多少不限制,依剧情而定、唱腔分“一字”和“二流”以及“摇板”等几种板式;唱腔中间有时插入三个字一句的帮腔,即“飞句”。如果是文间在第五句上出现的帮腔句,这个句子读起来拗口,帮起来谐和,这个帮腔句叫“钻句”?帮腔后面仍由演员唱下去。末尾大都是帮腔结束,结束形式有“尾煞”、“尾声”、“合同”几种。所谓“合同”,是整段音乐的结束,或者是整个戏音乐的结束。

高腔的突出艺术特点是“一唱众和”,重在徒歌,“帮、打、唱”的三结合,这种特色的集中反映就是多功能的帮腔。帮腔的主要有帮助台上演员进入角色、揭示剧中人内心活动、为角色进行环境交代、控制舞台气氛、艺术对话,交待剧情、控制舞台表演节奏、帮助协调角色表演动作、利于台上演员的劳逸调节.代表作者发表评论、代表台下观众的心声和评价等多种功能。川剧特色在高腔,高腔特色在帮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同志针对川剧改革还专门叮嘱:“川剧改革,不要把帮腔改掉了!”

(三)、胡琴音乐概述:

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但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是自成体系的独立声腔,因其主要伴奏乐器都是“小胡琴”(川胡),而将二者统称“胡琴”、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使用二种声腔的剧目亦不少。胡琴属板腔体音乐,与中国戏曲皮黄系统中的西皮、二黄诸声腔的音乐结构基本相同,音乐品格、应用方式、词格、板式亦有大量相似之处。

西皮腔音乐的主要板式有:

“倒板”(或“导板”、“放帽子”等):一般为散板,节奏相对自由,多用于起腔,很多时候是在后台或背对观众演唱。

“一字板”:既“三眼板”,为4/4拍子,多为第2拍其唱,根据剧情需要,也有碰板起唱的,一般为四句称“立四柱”),第四句为“大过板”。一字板前面多为“倒板”,其后面往往接“二流板”或“跺板”等。

“二流板”:也口旷扣扣板”,有快、慢二流 两种,快二流一般为1/4拍子,慢二流一般为2/4拍子,二流板可以直接起唱也可以接在“倒板”或“一字板”后面,其句式结构为上下句。

“散板”:也叫“三板”,节奏相对自由,但多属于“紧打慢唱”,即伴奏急催,声腔慢行,从而达到一种看上去“慢”而事实上“急”的效果。

西皮声腔的调高多为?二-F或1=G,即所谓“六字调”或“正宫调”。

二黄腔音乐的主要板式与西皮大致相同,曲调有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和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调高多为1=F或1=E,即所谓“六字调”或“凡字调”

(四)、弹戏音乐概述:

弹戏源自陕西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称“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又叫“盖扳子”。弹戏源于秦腔,由于受四川方言、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又经长期的衍化,其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唱腔韵味等方面虽与秦腔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更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

川剧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等);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二者的调式、板式、结构都相同,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弹戏的主要板式与胡琴相象,有“倒板”、“一字板”、“二流板”、“散板”、跺板(垛子)等。

弹戏的调高多为1、E或1=E,在音调上,“5”最为常用,甜平音调的音阶是以56123为正音、以7为偏音、偶尔也出现4音的五声性调式,7-般都出现在比较流畅的唱腔中,起过度性的作用?苦平音调的音阶为以57124正音、以6为偏音偶尔也出现3音的五声性调式,即在苦平,正声中,分别以4和7代替了3和6的正声地位,3和6成了偏音,在比较流畅的唱腔中,起过度性的作用或在伴奏中出现。

(五)、灯调音乐概述:

灯戏,源于四川民间歌舞表演,属于小曲(小调)类音乐,音乐多采用巴蜀传统灯会所演唱的曲调(民歌小调、村坊小曲);灯戏的特点是:音乐性格轻快活泼、诙谐风趣,乐曲结构简短、音调简朴、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生活气息浓烈,多为生活小戏使用,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音乐板式多为一眼板(2/4拍子),常用的曲牌有“喊山调”、“胖筒筒”、“太平年”、“连连响”等。灯调声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胖筒筒”或唢呐。

三、简说川剧声腔音乐的改革:

川剧作为一个覆盖面广、历史久远、剧目繁多、音乐(声腔与器乐)纷繁复杂的大剧种,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与教育)、研究、再生产(开发与利用)等多种价值。

然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现代传媒手段飞速提高、生活和劳动方式的改变等,戏曲的发展却显得有些落拍了,尽管人们早就意识到了戏曲改革的紧迫性,而且也进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改革,然而戏曲的危机感却愈来愈强烈、戏曲危机除了很多外在因素外,与其自身的改革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戏曲改革主要包括题材(内容)、音乐(声腔与器乐)、形式(表演与传播)、舞美等诸要素,其中音乐改革是重中之重,因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故声腔音乐的改革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看到“五腔共和”的多元化的声腔艺术,既是川剧艺术的突出优势,但又是川剧改革的最大难题、按理说,川剧音乐的“五腔共和”在全国是应该有很好的市场的,然而外省观众却说“川剧好看不好听”,就连许多四川观众也不是很喜欢听川剧,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声腔音乐的问题。

声腔的改革应包括曲调与声乐技巧(含演唱风格)的改革,在曲调改革上应从“简化”着手,川剧背者“曲牌纷繁复杂”和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的美誉,实在是有些不堪重负,再者,荣誉是过去的辉煌,要生存还要看未来。在声乐技巧与演唱风格方面,川剧存在的问题更多,如果现在再用“几欲破喉咙”的方式来演唱,可能就是花钱请人来听,人家也不会来了。当然川剧演唱自当“川味”十足,近年,不少川剧人在演唱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然而有些改革也令笔者纳闷,因为,其演唱风格把川剧弄得不知“姓啥”了,故而还自以为姓“越”,所以我们在央视里偶尔会看到“越姓”川剧《白蛇传》,看来川剧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上一篇:试论日本电影的英雄文化 下一篇:艺术商业化与设计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