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如何盈利及其价格大战背后的目的

时间:2022-08-16 03:03:02

打车软件如何盈利及其价格大战背后的目的

摘要: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中所讨论的打车软件正是依附于此,并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然而我们在收获方便的同时,打车软件的缺点也在慢慢显露。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打车软件的发展,用户量增多后的弊端凸显。打车软件对O2O模式的探索,及其价格大战背后的目的。

关键词:打车软件 O2O模式 价格大战 盈利

自智能手机出世,各式各样的软件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他们有的为我们带来方便,有的带来娱乐,当然也有一少部分也带给我们困扰。

打车软件就是既让人觉得方便又让某些人头疼的存在,它的横空出世令我们又惊又喜。

一、打车软件在国内的发展

1.打车软件的来源

打车软件和现在的团购网站一样,并不是国内首先发明的,在国外早有先例。有英国的Hailo,美国的Uber,而且得到风投在过去几年中的倍加青睐,融资多达数千万美元。国外的打车软件获得了资本的承认,国内的打车软件也正在成为风险投资盯上的目标。在此之前,摇摇招车已经得到红杉资本的投资,且第二轮的融资项目已启动。“快的打车”也已经得到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现在也在与其他公司进行商讨。

打车软件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工具?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打车软件,将其打开后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等信息,再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选择时间等各选项,点击确定后,不久,就会看到下单成功的提示,继而出现的还有司机的地理位置和车牌号。

这种打车软件的主要特点,在解决行车天气恶劣时或高峰期的打车问题,同时也降低出租车的“空跑率”。

2.打车软件增多

现在,在手机的下载商店中搜索“打车软件”关键词,居然有30多款的打车软件。

“快的打车”的总经理表示,“快的”上市时,海内并没有同样产品,但到年末,就有十多款近似软件插手。许多传统出租车公司也都研发了自己的打车软件,这很值得人们关注;就连某些上市公司也步入这个市场。

打车软件除数目的增添,在市场开辟方面的步调也持续展开。本年1月,“快的打车”从杭州扩展到上海,不敷3个月,接入的出租车司机有六千多人,逐日下单量有六千多单,现实成交量达70%多,上海已成为公司的首要市场。其他打车软件也纷纷从北京向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扩张。

3.投入数十亿吸引过亿用户

3月末,嘀嘀透露,软件用户从两千多万增长到1亿,日均订单从35万增长到521万,经由微信付出的补助到达14亿元。在几个月间,快的打车从40个城市左右的覆盖规模快速扩张至近300个。

据快的青岛地区负责人说,现在乘客当中安装并利用快的打车的超过200万人,司机客户端超2万人。青岛地区嘀嘀打车的负责人说,青岛地区用户嘀嘀打车软件的软件安装量也与快的相似,而且每天仍增加四五千人,司机使用量在2.2万人左右 。青岛软件安装及使用量都位于全国前列。

二、O2O模式探索

1.为解决“打车难”

在全国各大城市,“打车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的,于是在2012年5月份左右,团队开始孵化这样一款产品,定位为智能打车和生活服务平台。

帮消费者尽快乘车,使司机有多收入,一直都是公司产品诉求的焦点。同时,大多时间的“打车难”来自于司机与乘客信息不平等,打车软件的出现目的是为缓解此问题,优化公共资源。

一款软件的用户亲和度及使用友好度是很重要的,必须经过不断的挫折及历练一款软件才能诞生并成熟。在一开始的计划中,用户发起订单,也能查看司机直接联系;司机发出要求接单,也能直接抢定单;用户能看到多个司机抢单,选其中一个与其联系。但是这个思绪过于繁杂,最终被放弃。

之后开发者常常邀请微信车队的会员来公司讨论并了解其工作流程。这些司机虽然文化不高,但对自己的业务却很精明。通过沟通让开发者发现,所有有选择的事情对出租车司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产品的设计必须为一条明晰的主线。这就是快的“一键到底”界面的思路。

产品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在后期与用户磨合中不断将其改进而不只是凭借当初一个想法。在产品设计和乘客体验方面,通过与司机和用户的沟通,分析乘客的习惯,进行调研和不停的摸索加以改进,最终有了现在的“快的打车”。软件未上线时,公司邀请了部分司机到公司进行商谈,与他们一起吃饭喝酒一直讨论到深夜,送司机走后开发团队又赶紧研究司机留下的信息,然后熬夜出原型。和司机持续着紧密的沟通,逐步试探着改良,不断地改良用户体验,来提升打车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值。

2.交易“闭环”

“闭环”是这互联网行业两年来最火的词,是O2O的焦点。“预订―上车―付出―下车”的利用场景被评定为O2O“闭环”的经典场景。打车软件绑定的移动支付,又恰好是闭环交易构成的惟一标识,也是互联网公司培育新的支付习惯的根本。

O2O的领域众多,偏偏两大巨头将打车作为移动支付的主要战场。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而言,餐饮团购、零售的现场支付和电影票团购都处于试验阶段,所以打车这场大战成了“死战”局面。

分析师王健认为短期时间内,快的和嘀嘀双寡头的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惟一不一样可能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双方用户体系的培养方式和拓展业务的措施上的不一致。

将来打车软件的竞争打成平手可能性很大,经过竞争引导的移动支付会致使打车软件持续流行,特别是一线城市接受新事物的水平高,对此支付方式更为偏好。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快的和嘀嘀的相互竞争,两者的竞争也共同做大了移动支付的市场。截至2013年12月末,快的和嘀嘀两款打车软件的市场份额都超过40%,占打车软件市场份额的90%以上。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今年二月末,两款软件日订单量均超过千万大关,用户量超过五千万大关,相对于1月份日订单数增长超10倍。

三、打车软件弊端凸显及如何盈利

1.打车软件弊端凸显

许多乘客及出租司机表现出对打车软件的好感,初始是因为打车便利,而现在很多人则是为了补贴。深圳客运交通管理局表示,现在深圳用打车软件的成功率下降到将近38%,如今随着使用者增多,叫车的成功率反而降低。

伴随着打车软件用户的增多,随之出现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明显的是司机“挑客”、“拒载”、开车期间操作手机等举动。另外,打车软件在白领阶层的普及,也让那些不会利用手机打车的人乘到车更加困难。

许多市民表示,以前还能打到车,现在早晚高峰很难拦到出租车,碰到空车也说是已经接了订单,即便自己用软件叫车,去一些好跑的地方就很多司机会接单,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就很难打到车。打车软件的确让司机事先了解客人的目的地,进而有选择地接客,导致“挑客”的举动。打车软件的具体的优势和不足,见图一。

图一

2.如何才能盈利?

处于烧钱大战的打车软件公司坚信一个互联网界的定律:通过前期的烧钱培养起用户的习惯,用户规模和黏性够大时,盈利模式自然出现。

为了证明打车软件本身的价值空间,快的打车用数据证明:以全国有100万辆出租车,每辆每天收入均500元计算,一年出租车行业的年营收超过两千亿。出租车在全国的空乘率超过20%,如果打车软件能把空乘率下降5到15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125亿的利润。如果司机每个月的收入都增加了1000元,分给打车软件20%,就有25亿,拥有一半市场份额的商家就可以收入12.5亿。

快的打车副总裁表示不急着赚钱,因为许多广告商找上门,打车用户普遍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广告投放更准确。但是,北京监管部门要求官方打车软件不能加入商业广告,这从另一方面阻断了打车软件一个盈利渠道。

但对于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市场有很多质疑声。“快的打车”的赵冬表示,之前有打车软件尝试着向用户收费,但由于竞争太强烈,不得不免费。

3.烧钱行为、价格大战谁买单?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送了一条名为《你好,明天》快的和嘀嘀竞争升级的微博。用户即使能暂时获取利益,如果一方垄断市场,最后埋单的还不是群众?难道在战争中清除对方,才叫胜利吗?

微博明显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不理解:多达十几块、短途甚至可以免费打车的补贴力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恶性竞争”必有所图谋,为的就是得到垄断地位后,提升价钱,最终消费者为此买单。

观察下打车这个行业,对一个城市的乘客来说,对打车服务的需求差别都是比较小的,最主要的是招手就可以停,出租车和消费者随机搭配,于是标准化的外形、服务和透明均一的价格就成为这个行业的特点。这就使得人们对打车的价钱很是敏感。于是当此时打车软件疯狂地进行打车补贴时,消费者都对此趋之若鹜,但是一旦一家软件补贴力度有所下降,消费者就很轻易地投向另外一家,如果都不进行补贴,就很轻易变回原来的路边招手停。

所以,即使某一家打车软件凭借价格大战垄断了打车市场,把全部对手都消灭,最多只能取消补贴,而不可能向消费者收取为其带来便利的费用,因为一旦这样做,用户很快就能选择不使用,先前退出市场的打车软件就能很轻易的以用低价政策入场。对打车软件来讲,几乎不存在技术、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只要政府不干预只能用哪款打车软件,价钱便是主导人们选择的因素。因此,“消费者最终埋单”的说法是根本无法立足的。

从“烧钱血拼”的目标而言,两款打车软件都不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此前快的和嘀嘀的这场价格大战,实际上是身后两大投资方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买客大战”,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推广各自旗下的移动支付业务,培养乘客的移动支付习惯,要使用移动支付才能获得补贴就是明显的证据。

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就如此烧钱,这真的值得吗?到底值不值,最终由出资方自身判断,但这场价格大战逻辑肯定是说的通的,烧钱买的就是移动支付的将来、买市场份额。

以打车软件自身而言,哪怕有一天获得垄断地位不需要补贴用户和司机了,也有不提价的理由。因为打车软件出现的理由就是提高了出租车行业的效率,减少了出租车空驶的时间,因这个理由而形成的利润空间,打车软件是有可能与司机分享的。

总之,打车软件疯狂烧钱血拼,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是为了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四、总结

在现如今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领了重要地位,智能手机的App也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竞相制作的对象。打车软件能在众多手机软件中异军突起,也是有其优势所在的。而在使用者增多后,其弊端也随之凸显。这些在上述文中已经讨论过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两家最大的打车软件公司打起了价格大战,其价格大战背后的最终承担着被认为是普通大众,这是不合理的。价格大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消费者的移动支付的习惯,虽然打车软件现在停补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群会继续使用这个打车软件,认为这很方便,这足以证明这些人已经习惯移动支付,不得不说这两家的价格大战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参考文献

[1]蓝齐.打车软件近身肉搏:阿里腾讯的O2O隐形火拼[J].IT时代周刊,2014(1)

[2]赵玮.两强相争:打车软件烧钱抢市场[J].汽车与配件,2014(9)

[3]宗河.支付宝VS微信:打车APP之战[J].中国品牌,2014(3)

上一篇:“小升初”阅读教学衔接摭谈 下一篇:论初中思品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