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教育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

时间:2022-08-16 12:04:29

把文化教育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蕴藏在语言中,是影响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所以学习语言不可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教学不能独立于文化教育之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实施文化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 语言 中学英语 文化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部2001年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1989)提到了“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

1文化的概念及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曾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具体到外语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下的定义是:“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文规范和价值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偏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重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 却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苦学英语多年的学生在英语运用中达不到预期效果, 有时甚至陷入尴尬境地。而且,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只是语言知识,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都在增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扩大他们接触目标语文化的范围, 开拓视野,培养文化意识,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2.1教师得首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我国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教师只要教会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近20年来,教学界逐渐改变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人们越来越认识要顺利地进行交流,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大胆探索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认真思考,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以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 ,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对教师本身也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广播、书籍等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美文化素养。

2.2结合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教师在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应结合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在交流时避免用语的失误。拉多(1957)在他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也曾指出过:“教师把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2.2.1对比日常用语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你吃了吗?”,“去哪?”,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 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和侵犯他们的隐私。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are you ?”“Hello”或“Hi”。有些刚开始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会用“Hello, Teacher Wang”向老师问好。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所以几乎在任何领域,可以用“老师”一词称呼比自己有学位的人。而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英语中对别人的尊称一般在姓前加Mr, Miss, Mrs等,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Hello, Mr.Wang”。在大学,对于副教授以上的老师应在其姓前加Professor, 比如Professor Zhang,对拿到博士学位的老师在他们的姓前家Dr.比如Doctor Wang.而且外籍教师很高兴让学生直接叫他的名字,因为这样比较亲切。此外,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被赞扬人应表示接受,一般都会说“Thank you”。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现得谦虚一点,会说“过奖过奖”以表示受之有愧,做得不够等等,否则就会给人一种骄傲自满或缺乏教养的感觉。

2.2.2对比一些词汇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传统有关,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词语。一些词汇具有最基本和明显的字面意义,然而许多的英语词汇除了本身的含义,还有其内涵意义。比如as strong as a horse,翻译成为“壮得像头牛”,在这个成语中为什么不用cow或者ox? 究其原因,这是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自古以来就用牛耕作,用马作战,大部分人对牛的接触比马多,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或意义,而英国是一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用马拉车、耕地,因而他们对马比较熟悉,多喜欢用马来比拟生活中的事物。因而中国人说壮得像头牛,倔得像头牛,牛不喝水强按头,牛饮;而英美人分别用马来形容:as strong as a horse, as stubborn as a mule;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 drink like a horse.

在中国人眼里,“龙(dragon)”代表的是神圣与威严,因此汉语中有“龙袍”、“龙的传人”“龙马精神”、“藏龙卧虎”、“鲤鱼跳龙门”等,而西方人对于“dragon”却没有什么好感,认为它是对鳄、蛇、鹰、蝙蝠等动物的集合,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动物,是邪恶与攻击性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狗就是用来替主人看门的,它们吃剩饭剩菜,因此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带有“令人讨厌、卑微”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反映,如“走狗”、“丧家犬”、“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尽管近几年来中国人已经把狗当宠物养,对它们倍加呵护,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人们对它们的印象。是在英美国家中,人对狗的看法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实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 (老手,行家),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

2.3以教材为中心,挖掘文化信息

在实施新课改以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影响阅读能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历史、风俗等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

2.4用相关英文电影来加强文化教育

电影是最形象的文学作品,把英文电影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拓展学生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在电影的选择上,教师得下一番功夫,要尽量与教材内容相关,还要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果电影选择的不合适,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还会浪费他们的时间,更谈不上进行文化教育了。

笔者以外研版高中英语为例来谈如何用英文电影来渗透文化教育。在必修五第四模块Carnival这一模块中主要讲狂欢节的由来及庆祝活动,当然也提到了许多外国其他的的节日,比如万圣节、感恩节、胡里节等。其中胡里节也叫“洒红节”、“色彩节”,是印度传统节日,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也是印度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在节日期间,大家互相投掷彩色粉末和有颜色的水,以示庆祝春天的到来。英文影片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虽反映的是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但这部影片可以用到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来,因为这部影片影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只要教师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影片中的美国公司职员陶德被派往印度,由于美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主人公处于尴尬与困惑之中。当他被泼上了五颜六色彩色颜料和全身都被彩色粉末覆盖时,他才从朋友口中得知这是印度每年一度的胡里节。另外,当印度职员爱莎告诉陶德她四岁就订婚了,陶德感到十分惊讶,这段对话呈现出了两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在美国,恋爱婚姻有着绝对的自由,年轻人有权利去爱任何他们想爱的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父母极少干预下一代的私生活,在他们看来这也是在教会孩子独立成长。相反,印度的年轻人则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与意愿,就像影片里的爱莎,年仅四岁父母就已经为其订婚。更让陶德无法理解的是爱莎竟然豪不反抗,欣然接受这位从未见过面的“男友”。当然,这部影片包含的文化信息远不止这些,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然后逐渐渗透给学生。

3结束语

总之,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任。在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在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涛.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7.

[3]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方铁,孙丽君.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A],中华学术研究[C].北京:中国华桥出版社,1998.

[5] 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杨元刚.英汉动物词联想意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3.

[8] 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开发建设项目弃渣场设计的防洪问题 下一篇:简评2012尼加拉瓜诉哥伦比亚领土与海洋争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