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把握命题者意图应注意的几点

时间:2022-08-15 11:54:17

材料作文把握命题者意图应注意的几点

作文的审题是关键,材料作文在审题中把握命题者意图很重要。审题时避免抓住细枝末节来进行片面推理,要抓住主要内容来审题,把握命题者意图进而最佳立意。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注意材料描述的重点

一段材料往往有出题者花费大量笔墨描述的重点,该重点正是出题者命题意图所在,抓住描写的重点内容来分析,就抓住了材料的主题,抓住了最佳立意角度。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的面前放了两只装满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地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开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开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的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的品味了一会儿,满意的点点了头,说一切都明白了。

该段文字描述的重点是茶叶,茶叶由“一点香味也没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中间经历水的冲泡,但水的温度不同,温开水冲泡“一点香味也没有”,但沸水冲泡就不同,不仅有香味,而且一次比一次香味浓,由最初的“一丝细微的清香”到第三次的“沁人心脾的芳香”。当然茶叶的经历也不同,最初是“上上下下沉浮着”后来“一次比一次沉浮的厉害”。茶叶为命题者意图所在。茶叶喻人生,在艰难险阻中沉浮,痛苦的磨砺,才能真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和魅力。在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才会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二、注意材料强调的重点

一段材料中出题者往往对有些内容要强调,而强调的内容正是命题者意图所在。因此应重点关注强调的内容。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作文:

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有一片稍微平坦的土地,早年父亲栽种了一片树林。这是我们最好的去处。当我们从远处看时,那里树木高大茂盛,郁郁葱葱,风景独好。但是,当我们走到近处一看,朝阳的树木有的弯弯曲曲、有的矮小纤细。不免有些令人沮丧,但总的来说,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而在北侧或背阴的树木则更是高大粗壮、蓊蓊郁郁。

该段文字强调的重点是“但是”后面的内容,“但”是语意转折,后面的内容是重点立意所在,“朝阳的树木”与“背阴的树木”长势截然不同,“朝阳的树木”“弯弯曲曲、矮小纤细”,“背阴的树木”“高大粗壮、蓊蓊郁郁”。众所周知,“朝阳的树木”接受的阳光最早最多,且毫不费力,条件是得天独厚。“背阴的树木”则不仅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且条件更为恶劣。可见是自身努力才使它争高直指。树木喻人,在优裕的家境中优越感中的人自满,失去了斗志,迷失了自我;相反,家境贫困的人,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不埋怨、不气馁、不放弃,努力拼搏改变现状,最终长成高大挺拔的栋梁之才。

三、注意材料中最后一句评论

材料中最后一句评论是关键,是命题人对段材料的“态度”与“提示”,是准确理解材料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隐含的话题。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作文:

有一位外国主妇,看见对门新搬来一家人,做晚饭时就过去借鸡蛋来烤蛋糕。蛋糕烤出来了,她又送过去一块请人家品尝。一来二去,她跟那家的主妇就熟了起来。而其实呢,她的冰箱里还有好多鸡蛋,她不过是用借鸡蛋的方法制造与那家人接触的机会,为日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打下基础。

生活就是这样,一味的等待是无法创造机会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主动的心态去做,只有主动才会给你带来成功与收获。

这段材料最后一句评论是关键,即“主动”才会有“成功与收获”。

四、注意材料中的现实意义

要联系实际,面向现实,注重材料所反映的现实意义,注意命题者所倡导的时代精神,对现实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对照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揣摩出题者的意图,看出题者的褒贬意向,选最佳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作文:

某国有名6岁儿童,父母双亡,幸而一位富翁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完成学业。在他成长过程中,常有媒体对他跟踪报道,富翁资助他的事迹也常见诸报端。孤儿大学毕业在即,有记者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时,谁料,他语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困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

材料中小男孩固然有忘恩负义之嫌,但深思之后,同情油然而生。人因贫穷而失去尊严,因为贫穷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将他们的贫穷在媒体中报导,受助者的痛苦可想而知,这也许就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受助者应该感谢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但如果施恩者想方设法地去照顾受助者脆弱的自尊心,给予受助者尊重,是不是更会得到他们发自肺腑的尊重与感恩呢?联系材料的现实,可见出题者意图并不见得是谴责忘恩负义,而是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尊严”应该是出题者的写作意图所在。

但2007年全国高考卷中的材料虽然同属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出题者的意图却不同。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材料的指向性很明确,感恩并将爱心传递。

五、注意材料的发散性

出题者出题的意图是启发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材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作文:

主人要出远门,担心家里的一些金块会被人偷走。于是,他把自己的三个仆人叫过来,分给三个人一块、三块、五块金子。主人回家以后,三个仆人分别把自己的金块交还给主人。

第一个仆人交还了一块金子――他怕金子被人偷走,就将它里三层外三层包的严严实实的,埋在一棵大树下面,结果金子完好无损,还是一块。

第二个仆人交了五块金子――他将金子存入银行,赚了利息,又买了两块金子,三块金子变成五块。

第三个仆人交了十块金子――他将五块金子兑换成钱币做了生意,结果赚了大钱,所以又买了五块,就变成了十块。

材料具有发散性,三位仆人各有长处和短处,第一位仆人忠于职守,也堪称“愚忠”,第二位仆人忠于职守,亦变中求稳,“稳”既是其长项,但也束缚了他的思维和手脚,第三位仆人集“智”“勇”于一身,就本质而言,堪称更高层次上的“忠于职守”。从立意的角度来说,可持“优选论”――确定、阐释其中一位你最喜欢的仆人;可持“调配论”――对三个仆人“量体裁衣,各尽其用”;也可持“条件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总之,阅读材料时留心描述的重点、强调的重点、最后一句评论、现实意义及其发散思维,有助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把握出题者意图,选择最佳立意。

上一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敢言”“乐言”之境 下一篇:合理的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