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5 10:29:3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63例,根据其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切口传统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较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传统术式更为理想,且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白内障;临床疗效

白内障是临床眼科最为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具有十分庞大的患者群体,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手术治疗是效果较为确切的常用治疗方法[1]。随着临床手术技术与相关设备、器械的不断完善与更新,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已经逐渐得到提高而日趋完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开展应用的新型术式,其临床效果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本文作者通过该术式对部分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对比传统术式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63例,根据其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51例患者,237例男性、214例女性,年龄27~76岁;对照组412例,218例男性、194例女性,年龄25~77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白内障,包括先天性、代谢性、老年性以及并发性白内障等,患者无全身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能够耐受手术;排除视网膜脱离以及眼球内占位性病变等患者。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实验组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将球结膜沿着角膜边缘切开,以穹窿作为基底,在10~2点做L形球结膜瓣,并进行巩膜隧道切口,外切口宽6mm,位置与角膜相距1.5mm,内切口与透明角膜相距1.5mm;从切口中央插入穿刺刀直至前房内,向内注入粘弹剂并实施开罐式截囊,实施水分离后在晶体核后方注入粘弹剂托起晶体核,使其上翘;旋转晶状体核将其从核赤道部缓缓旋出;而后向前房内植入人工晶体,将残余皮质予以清除,视情况缝合巩膜切口。对照组实施常规切口,挽出晶体核做常规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疗效评估标准为[2]:显效,白内障症状消失,视力超过0.2、恢复近1.0;有效,白内障症状显著改善,视力低于0.2;无效,白内障症状未见改善,视力低于0.01。

1.4数据处理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较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以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且年龄越大患该病可能越高,随着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也开始逐渐上升[3]。临床上对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摘除治疗,以往传统囊外摘除术因切口较大,对患者眼部损伤亦较多,严重降低临床治疗效果。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使用巩膜隧道小切口,切口位置与角膜相距较远,不会过多的影响角膜曲率,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散光的并发症,而且切口减小可以加快愈合速度;同时该手术操作简单、所用时间较短,不会依赖于高级手术设备,便于其在临床上的普及。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较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连井,周武英,罗浩,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复明中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5):571-574.

[2]谭德文,康文兰,马进丽,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70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16):2213-2214.

[3]李强,孙力,徐俊辉,等.梯形巩膜隧道切口技术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2):228-229.编辑/申磊

上一篇:局部麻醉手术前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鬼箭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