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茶产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8-15 10:16:18

烟台茶产业发展探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烟台茶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烟台茶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和茶文化助推优势,调查分析了烟台茶产业发展规模和基地建设情况,探讨了烟台茶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一体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结合烟台茶产业发展的地域特色提出了多管齐下提升茶叶品质、多元互动提高茶叶销售效益、多方借力挖掘发展烟台茶文化等方面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烟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烟台;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571.1:F307.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4-0147-05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Yantai

Han Shubing, Han Changshen, Wang Huiqing, Sun Congxi,Sun Weiwei

(Yantai Academ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tai 26467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Yantai tea industry was stated in this paper. Its advantages in the aspects of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 and tea culture were described, too.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cale and base construction statu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n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s concentrating production, processing, market and brand building were discussed. Taking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antai tea industry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enhancing the tea quality by utilizing multiple measures, promoting the sale efficiency through multi-interactions, and exploring the tea culture by multi-leveraging, were proposed. I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tai tea industry.

Keywords Yantai;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Development suggestion

烟台茶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据《海阳县志》记载:“早在唐文宗年间(公元827―835年),境内就有种茶制茶之说。”宋元时代,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1]。金统治中原r期在宁海州(牟平)等地设立茶坊,专营茶叶生产销售,并大量种植茶树[2]。明代昆嵛山专门设有管理茶叶市场的茶道司衙门,万历年间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将“莱阳茶”列入“今茶名”,表明烟台茶叶种植和茶叶市场管理在明代已初具规模[3]。清代烟台茶叶销售有了进一步发展,清末,县内私营商号和客栈、货栈130余家,糖茶属经营范畴[4]。在烟台海阳市留格庄镇发现的古代蒸青工艺制茶的石锅、烟台牟平昆嵛山现存的800多年前的老茶树,都是烟台种茶历史传承的印证。

建国以来,烟台茶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发展历程。1964年从浙江引进茶树、山茶花[5],1966年在南茶北引政策的指导下,烟台的文登、蓬莱两地引进茶籽试种,1973年经鉴定试种成功并组织推广[6],1977年茶园面积增长到292.6 hm2,年产量达到了187.75 t[3],后因常受冻害,茶园面积逐年减少。21世纪以来逐步攻克了关键栽培技术,2004年市政府针对烟台绿茶的发展制定了新规划和激励政策,2007年由烟台市供销社茶业公司牵头从南方引进20余种国家级茶树良种试种推广,掀起“南茶北引”第二拨浪潮[7]。

本文对烟台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烟台茶产业发展的地域特色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烟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烟台茶产业发展优势

1.1 适宜的气候和优质的土壤条件优势

烟台的地形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土壤类型以棕壤居多,在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和中性岩发育的棕壤为宜茶土,土壤呈微酸性,pH值为5.5~6.5,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东南沿海及胶东半岛地区[8]。

烟台位于北纬37°~38°,山东半岛的东部和东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茶区。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在区域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茶树,所产的绿茶具有南方高山茶的风格[9]。年均日照时数2 698.4 h,年均气温12.7℃,年均无霜期为210 d,年均相对湿度为68%,年均降水量为651.9 mm,符合茶树生长发育的需求。烟台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较慢,营养成分积累充分,再加上独特的海雾弥漫,茶叶叶片肥厚,内含营养物质丰富。经检测,烟台绿茶水浸出物比南方绿茶高14%,茶氨酸含量高64%,叶绿素含量高170%,芳香类物质积累多。从品茶角度上看,烟台绿茶“汤色碧绿明亮,香气馥郁、优雅,滋味丰厚,入口有厚度、层次性强、回甘好”。

1.2 政策扶持优势

2013年4月,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10]。山东省作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14年出台了《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烟台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2012年 9月烟台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绿茶产业发展意见》[3],明确了“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的任务目标,对烟台茶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积极打响“烟台绿茶”的品牌,为烟台茶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1.3 茶文化发展助推优势

烟台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饮茶礼仪、习俗和众多

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嵩山院“一面朝阳三面松,背靠峻岭飘香茗”为海阳人所熟知。烟台海阳的梦达寺、嵩山院、七祖院、丛麻禅院四大寺院中种植“禅茶” [11]。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为烟台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根基。现代烟台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也推动了烟台茶产业的发展,烟台茶文化协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宣传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讲座。烟台茶博会多次举办茶艺表演、茶服走秀、茶事互动等展现茶文化魅力的活动。

2 烟台茶产业发展规模与基地建设

2.1 烟台茶叶种植面积

在政府大力扶持和民间团体推动下,烟台茶产业蓬勃发展,自2008年大规模种植茶叶,茶叶年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912.9 hm2,总产量达到555 t,涉及牟平、海阳、莱阳、蓬莱、栖霞、龙口、招远、莱州、高新区等9个县市区。预计到2020年,烟台绿茶种植面积将达到3 000 hm2以上[12],成为北方重要名优绿茶生产基地之一。

2.2 烟台茶产业基地建设

烟台市具有代表性的21个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海阳、龙口、牟平、莱阳和烟台市高新区,以海阳市为主要聚集区。面积6.7 hm2及以上的基地有12个,其中海阳市步鹤山茶基地最为庞大,达到了340.0 hm2。每个茶产业基地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均为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一体化。

3 烟台茶产业的生产与经营

3.1 茶园的生产管理

烟台茶叶以设施生产(茶棚)为主,有利于茶树安全越冬和提高茶叶质量。茶棚建设经历了从竹木小拱棚、钢筋混凝土拱棚到强钢结构大棚的历程。茶园管理涵盖了茶树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园灌溉、茶棚建设、保护地栽培等方面。各茶产业基地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高效管理茶园的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独特的管理经验[13]。“有机、绿色”的概念已深入茶农心中,并贯穿整个茶叶生产管理过程。在茶树生长期间不使用普通化肥和高毒农药,只施用有机肥,如农家粪肥、沼液、豆粕等,应用生物农药和防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法并举防治病虫害。灌溉以湖泊水、山泉水为主,滴灌和微喷灌溉技术也得到一定应用。茶叶质量检测技术[14]和茶园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15,16]都得到一定应用。

3.2 茶叶加工

烟台茶市场主打绿茶、红茶,也有少许乌龙茶、白茶,还有桑叶茶、流苏茶、地瓜茶、红豆杉茶和玫瑰花茶等代茶饮。早期,茶基地往往会重金聘请南方或者日照、崂山验丰富的炒茶师傅,或经营者拜师学习炒茶工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茶叶研究所专家定期来烟台指导茶基地做茶,每个茶产业基地都能结合自身特点,制作出具有北方茶醇厚滋味又具有各自独特风韵的一款茶。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通过完整的加工设备一气呵成。茶农依附于茶基地成熟的加工工艺和完备的设备代加工鲜叶,而茶基地则不断对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3.3 茶叶销售

所有的烟台茶基地通过茶叶会展销售,其中86%的茶基地拥有独立的实体店面,52%尝试通过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每个基地都秉承独特的经营理念和销售渠道,有的致力于走精致的私人订制路线,有的依托于社会关系拓展销路,还有的海外代销等。

3.4 品牌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据统计,100%的茶基地采用参加茶博会、推介会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的占48%,报刊杂志宣传的占24%,车体宣传的占5%。二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2013年烟台市茶叶协会成功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烟台绿茶”又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烟台绿茶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海阳市相关部门经过努力,成功追回对“海阳绿茶”商标的使用权,统一了海阳市茶叶品牌[17]。各个茶基地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在充分利用“烟台绿茶”、“海阳绿茶”大品牌的同时,85%的茶产业基地已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三是以品质锻造品牌。在调查的21家茶叶基地中,已有4家成功申请了QS/SC认证,5家正在申请,占总数的 43%;有6家拥有有机认证,1家正在申请,占总数的 33%[15]。

4 建议与对策

4.1 多管齐下提升茶叶品质

4.1.1 扶持产业规模化、合作化发展 建立大型茶基地,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茶园,形成集聚效应。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根据种植茶树年限分层补助,以提高茶农积极性。为保证茶叶质量,应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通过统一制定高标准的准入和管理制度,与茶农签订法律合同,引导茶农规范化生产。

4.1.2 引进先进工艺和人才,规范生产 要实现烟台茶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高品质茶叶。加快建立健全标准化厂房,优化生产加工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生产工艺。吸引经验丰富的采茶师、炒茶师和专业管理人员参加茶基地管理和茶叶加工,有助于茶产业科学管理和规范生产。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随笔 下一篇: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