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与典型报道创新

时间:2022-08-15 10:02:39

“三贴近”与典型报道创新

三峡日报系列典型报道的成功实践表明:三贴近是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的必由之路。

贴近实际,典型才能成为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要以人文精神还先进典型本来面目。给典型报道以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价值为取舍标准,注重展示典型的人格魅力。

比如“农民义工”李文英——前年5月18日,李文英在油菜田调查“农哥大”的肥效时,不慎掉进一个杂草掩盖、一米五深的水坑。这次历险并未使她停下脚步,她在当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如果坑里的水再深一点点,也许我就‘光荣’了,但是我并不后悔……我决心继续无偿地为农民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出最后一把力!”

贴近生活,努力开掘典型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

一是写出“这一个”,才有立体感,才能栩栩如生。

比如:他还自任指挥长,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一起施工。他说,我捐的钱也是血汗钱,花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他和乡亲们用毛石混凝土建起的2900多米长的河堤,造价比同类同施工量的工程节省200多万元。(“夷陵大禹”张宗淮)“自任指挥长”,一下凸现他勇挑重担的感人形象。

二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增强亲和力。“如果哪天,我也能打一发导弹就好了。”(“士兵专家”李小龙)

“张大爹出钱把河堤打得这么牢靠,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田毁屋冲哒!”(“夷陵大禹”张宗淮)

贴近群众,努力挖掘典型与受众心灵的契合点。

一是典型人物报道要有亲和力。

如李文英的亲和力体现在:她心系农民:21年来,李文英先后在百里洲、董市、顾家店等5个镇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技术指导作物面积1200多亩,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而月退休工资才1600多元的她,贴进去的车船费、试验辅助工工钱、扶困种子、肥料钱和资料费等,不低于10万元。

农民对她如数家珍:洪治村农妇黄继玉说,“李婆婆真不简单,住的两居室很简陋,也很少添新衣、吃荤菜。下田都是自带馒头和水,我们请她吃餐饭、喝口水,一次也没请动过。”

二是要找准典型与读者的共鸣点。

变“以我为主”为“以人为主”,拉近典型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典型报道的吸引力,找准典型与读者的共鸣点,拨动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

《跨越国界的“英子姐姐”》选取的共鸣点是:网络助学。因为网络的关注度最高,使用网络的人面最广。资助者、受助者、助学志愿者都在网上,就有了共同话语平台。

上一篇: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塑造网站公信力 下一篇:援助贫困生与职业精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