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15 08:06:41

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建筑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而“心理不健康”会对施工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课题组针对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调研结论及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关爱建筑企业农民工,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建筑企业 农民工 心理健康

建筑企业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同时,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遇到困难没有办法解决、感到异常无助时,经常会有人走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较全面掌握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提下,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对策,适时地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对保障施工安全、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2011年8月至12月之间,我们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浙江省6所建筑企业的一线农民工(包括建筑工地上作业的不同工种的农民工,建筑装饰、装潢作业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除了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外,其他维度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强迫和抑郁这两个因子上差异相对较小。

同时,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性农民工各项因子分值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在是否结婚、年龄大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抑郁出现了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文化程度越低其抑郁程度越高。

走访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建筑企业农民工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对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满意的只有10%,这些人是在建筑工地上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9人为浙江籍。他们绝大多数对生活要求较低,不计较吃什么、穿什么,只要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赚到钱就行,而且不会用辛苦钱去为自己改善生活,他们牵挂他乡的家人,时时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担心。建筑企业的农民工心中有爱,他们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现实情况导致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心理落差,个别被访农民工坦言:“我偷偷大哭过,一样的天地,我怎么给家人这样的日子过,在家乡赚不到钱,进城后钱是挣了一些钱,可这心里头不平静的……”有业余爱好的农民工占到40%,他们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在工棚里打牌、到工地附近的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会跑很多路到社区看免费电影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数人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者能忍自安了。

2.影响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2.1受教育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文盲、小学文化占了绝大多数,初中文化程度占了小部分,高中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而统计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受教育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在心理抑郁方面,在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农民工中更容易发生。

2.2生活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心理适应,心理适应的基本表现就是生活上的适应。建筑企业农民工多数来自各省欠发达的农村或城乡结合处,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生活有着诸多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式、穿着仪表等各个方面都与城里人有着直观的区别。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建筑企业的农民工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害怕和城里人打交道,害怕挨冷眼,更害怕被冤枉:当有人丢了东西时,他们首当其冲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事实上,建筑企业农民工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工资除了维持他们在工地上的一日三餐和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全部要用于养家糊口。借用一位年轻农民工的一句心里话:“我对城里生活的羡慕、嫉妒、恨三种滋味全有了,叫我怎么平衡呢?”心理的失衡会使建筑企业农民工更加片面地看问题,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外归因”心理,而逆境过多时,长期的心理不平衡很容易使他们变得急躁、不安,而纠结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2.3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社会支持系统多数指的是亲人或要好的朋友,在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周围缺少亲人的关爱、更是缺少友情,缺失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他们的精神支持。调查发现,建筑企业农民工几乎都是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他乡打工,孤独寂寞不必说,遇到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根本没有地方倾诉。一些建筑企业农民工会在晚上到公共IC电话机亭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但是,为了省钱,说几句就挂了,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由于建筑工地上的一些工种属于重体力劳动,白天干活太累了,晚上吃过饭,就躺床上睡了,工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在问卷中显示,多数农民工在过年回家时,也不会向家里人抱怨城市生活的种种困境,而是在他人羡慕的眼神中显得有些“得意”,让家人放心:城市生活是极其美好的!应该说,建筑企业农民工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崩溃、无助等情绪反应使其无法自拔。从浙江省一些医院了解到,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农民工没有了倾诉的对象,压抑淤积在心里,干活时分心、走神而受伤或走极端的情况时有发生。

2.4生活的规划情况

走访过程中,45%的建筑企业农民工只考虑到短时间有活干,没想过将来的生活该怎样、会怎样;30%的农民工表示在外打工是暂时的,想赚些钱回家乡再重新选择“营生”;17%的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尽管跟城市人比起来,在经济上他们还不富足,但是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愿意继续在城市里打拼;6%的少数人表示会换工作,不局限于地域,以谋求更好的发展;2%的农民工家已经在城市了,虽然没有房子,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是是他们最坚实的动力,孩子也在城里读书了,日子苦一些,但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可以看出,多数农民工对生活还是缺乏规划的。

3.解决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3.1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而心理健康状况受文化程度等影响较大。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建筑企业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即在我国广大农村将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到位,保障他们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加大对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当地政府要与建筑企业形成合力,设立用于农民工培训的专项经费,为当地农民工提供较为全面的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增强作业中的安全意识。

3.2关爱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

作为建筑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爱企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农民工对工资要求、生活环境要求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偏低,理论上讲,建筑企业的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应该较高。但是,现实的调研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事实上,建筑企业农民工背负着重重压力,而心病还得心药医!例如:快到年底了,建筑企业按时把工资发到农民工的手里;当个别农民工情绪有较大的波动时,管理者能够嘘寒问暖,了解实际情况,并给与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对家庭发生变故或遇到不可抗力等情况下,在建筑企业应该主动开展对员工的适当的帮扶。这样,农民工会真切地感受到在单位工作的温暖,工作时压力也会减小。

3.3打造建筑工地上的和谐文化氛围

建筑工地除了机器轰鸣的作业场面外,还应为农民工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归属感。建筑企业在农民工的休息日可以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引入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把农民工从紧张的“工地节奏”中解放出来,适当地进行心理放松与减压。同时,建筑企业可以邀请当地的知名人士为农民工开办一些有益的讲座: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使他们切实地学到一些知识,并从不同的层面得到提高。

4.结语

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但是要从根源上改善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现状,光靠企业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力的举措,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如:医疗保险等,这样建筑企业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会有质的提高,心理品质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本文是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建筑企业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对施工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2011 B0 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嘉霖,刘爱书.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上一篇:浅谈医院仓库物资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