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采访负责?

时间:2022-08-15 05:26:34

谁该为采访负责?

记者采访时,他说的话采访对象听不懂,是谁的问题?

前阵子因为“张学友事件”被人指责为“木讷迟钝,鸡同鸭讲,没有交流,做作过时,而且煽情手段彻底失利”的央视名主持朱军就认为这是采访对象的问题,因为这是采访对象 “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的缘故。这是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

这就真的很令人费解了。你记者来采访我,交流出现问题了,是因为我的“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如果真的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一个西瓜大的字不识一筐的人是不是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就要把他拒于门外免得承担交流失败的责任?或者对记者说:“记者同志,真的很对不起,我实在是没文化,要不等我明天去报个班读几年书你再来找我好吗?”如果真的可以这样说的话,以后的嘉宾再上央视的节目前,是不是要补习一下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以免到时给人留下“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的印象?如果真的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记者主持人还有必要学习语言艺术采访技巧吗?到时直接把话硬梆梆丢出来,被采访者如果天资好能理解最好不过,不然也是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而已。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那么那些跑科技新闻的记者就皆大欢喜了,什么术语就直接放在文章里,也不用再操心把它们转换为乡妇野老都能明白的词句了,什么修辞手法也可以统统丢进垃圾桶,读者看不懂那可是他们自己的事,谁叫他们“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

向来只听说记者在做采访前要做好准备,熟悉采访的对象,以保证采访能顺利进行,却从没听说采访对象要自我丰富提升素质去迎合记者的水平。毕竟记者要心里明白:是我要去采访他!他肯接受采访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更理想了。至于怎么引导采访,这责无旁贷就是记者的事了。

回头再看看朱军的那句话,无疑就流露了一种以记者或主持为中心的思想,刚好和现在越来越为人们认可的“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相悖。朱军今天可以这样说不懂他的话的采访对象,明天也可以这样说不懂他的话的观众。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被访者,接不接受你的采访完全由他们说了算,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受众,看不看你的节目你的报纸也完全由他们说了算。一条新闻,一个节目,一次访谈,受众或被访者只有在感到他们能够理解,能够得到平等的尊重,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们才会去关注,才会接受。我们在评价新闻价值的时候,不就有接近性这条原则么?一位主持人一位记者只有主动去接近他们,去寻找能够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途径,才能够成功,倘若心中抱着一种“我就是这样,你要接受我的方式”的想法,人家被访者礼貌点在不懂时还能问你是什么意思,不客气点把嘴巴一闭甚至请你出门,人家观众把你的报纸放下拿起另外一家的报纸或者遥控器一按转到其他频道,你记者主持人还能牛什么牛啊?难道你还能撬开人家的嘴或者从电视里跳出来高声嚷嚷:“我是央视主持人,你要听我的”不成?

“以受众为中心”这个理念也不是最近几天才提出来的,朱军肯定很久前就已经听过了;采访时要讲究技巧,熟悉对象,到什么山头唱什么山歌,营造融洽自然的谈话环境,这些朱军想必也早已听过,但他为什么还会认为采访对象听不懂他的话是因为对方“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

我们在《中国新闻周刊》中还可以看到朱军这样的话:“就跟你们做记者一样,如果能到新华社做事,做到新华社总社,他也就到那儿了(到头了),中央台也是这样。你在这个地方工作的话,能在一夜之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观众。我在跟很多外国同行聊的时候,也很自豪地炫耀:一夜之间,同时有十一二亿的人在看我,你们可以吗?”“它们是地方台,我们是国家台。我们一定要有皇家风范,肯定是这样的。”

没错,中央电视台在中国是财大气粗是实力雄厚是人才济济是“同时有十一二亿的人在看”,但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只是给人提供一种发挥能力的巨大优势,而不是提供一种高人一等颐指气使的心理优势,不是一种 “它们是地方台,我们是国家台。我们一定要有皇家风范”的等级观念。

什么时候我们的央视主持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围着对象转而不是要对象围着自己转,不再指责被访者水平低或者把酒泼向服务生,那就是他们自己和央视之幸了。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 下一篇:经济新闻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