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就得争第一,农家培养出轰动世界的女科学家

时间:2022-08-15 02:50:17

能行就得争第一,农家培养出轰动世界的女科学家

2007年11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科学论文,宣告人类首次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体干细胞(又称万能细胞)。这一成果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极有可能获诺贝尔奖。而登上这一科学高峰的是浙江诸暨籍的留美年轻女科学家俞君英。

俞君英的父亲只读过一年书,母亲目不识丁,父母靠种田、养猪为生,家境贫寒。然而,“能行就得争第一”的家教,让他们的女儿考取北大、赴美留学,成为全球瞩目的女科学家。

遗传父母倔脾气,7岁的女儿不完成任务不回家

1980年秋天,俞君英的表姨来俞家走亲戚。晚饭做好时,俞君英的母亲屠双凤招呼表妹吃饭。表妹发现全家只剩小外甥女俞君英还没回来,想等她回来一块吃。屠双凤告诉她,君英采猪草去了,不要紧,咱们先吃。天渐渐暗下来,表姨不免着急起来:一个7岁的小女孩独自在田野里采猪草,能让人放心吗?她费怪屠双凤太不心疼自己的女儿,万一出点事咋办?说着,她便出去寻找俞君英。

表姨沿着田埂一路喊过去,足足找了一个小时,才在离家1公里远的一丘田里见到一个小黑影在田里晃动,身边搁着一个大竹篮。小黑影应了一声,仍埋头忙活,没有回家的意思。表姨快步走过去拉着俞君英,心疼道:“天都这么暗了,一个人不怕吗?快跟姨回家,饭都凉了。”谁知俞君英摇摇头:“竹篮里的猪草还没满,我不能回家。”表姨忍不住笑了:“傻孩子,都看不见了,明天再采吧。我回去和你妈说说,保准她不会说你。”表姨没能劝动她,俞君英只顾瞪着双眼寻找猪草,样子挺倔。无奈,表姨只好帮她一起采猪草。

其实表姨来之前竹篮里的猪草就差不多满了,加上表姨帮忙,很快竹篮里就装满了猪草。俞君英这才满意地随表姨回家。

路上,表姨问她累不累、怕不怕。俞君英摇摇头:“不累,爸爸、妈妈才累呢。”

表姨起先以为,俞君英要采满一竹篮猪草才允许回家吃饭是表姐的规定,便怪表姐太苛刻、太难为俞君英了。屠双风笑道:“我哪会那么强求她啊,是君英自己和我约定的。女儿和我们一样是个倔脾气!”原来,屠双风夫妻俩的个性,是认准的事儿,天塌下来也要做好才罢休,凡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做就该把它做好。久而久之,父母身上的倔脾气便“遗传”给俞君英了。

为了抚育一双儿女,俞君英的父母像拼命三郎,每年要种10亩地,还要养3头母猪、7头肉猪,农忙时几乎都累趴下了。自小被母亲放在田头玩耍的年幼的俞君英把父母的辛苦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懂事的她6岁学会扫地、洗菜,7岁学会做饭、洗衣服,8岁就会织毛衣了。上学之后,俞君英对父母说:“我没时间帮爸妈做事,就让我放学回来采猪草吧。”她和母亲拉钩约定:采满一竹篮猪草才回家吃饭。屠双凤连连称赞:“好孩子就该这样!这样的孩子长大才有出息!”于是每天傍晚一放学回来,俞君英便挎着大竹篮去采猪草,每次都满载而归。

这天班里轮到俞君英值日,放学后等打扫完教室回到家,太阳都快下山了,她急得一口气跑到1公里外的田里去采猪草。见猪草又多又嫩,俞君英喜得忘记了一切,一直采到天将黑表姨找上门来。

晚上,俞君英趴在桌上一丝不苟地做作业。邻居女孩叫她去玩,很快被俞君英打发了:“我作业没做好之前是不会和你玩的,你等得了就等,等不了就算了。”屠双凤煮了玉米,香气诱人,表姨几次叫俞君英出来尝鲜,俞君英头也不抬地说:“姨,我作业还没做好,不能吃,你们先吃吧。”表姨感动了:比起自己馋猫似的8岁女儿,俞君英简直像个做事认真的大人了。

几年后,表姨再来串门时,俞君英的奖状已贴满了墙。屠双凤自豪地说,女儿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排全镇第一。表姨好不羡慕,说下次要带她女儿来取经。屠双凤笑道:“我一天书也没读过,她爸也才上过一年学,我们都没文化,读书全靠她自己,所以我没什么可说的。”表姨突然想起几年前俞君英采猪草和做作业时的情景,恍然大悟。

俞君英读初二那年寒假,看到父母和哥哥天寒地冻还要在外劳作,萌生了给他们织毛衣的念头。于是,整个寒假她几乎足不出户,不分昼夜,一心一意地织毛衣。寒假的最后一天,三件毛衣终于织成了,俞君英的手却生了冻疮还磨破了皮,血淋淋的让人心疼。可望着父母和哥哥身上合身的毛衣时,俞君英开心极了。这个寒假为织三件毛衣,俞君英创下连续13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的纪录。

能行就得争第一,不服输的女孩轻松上北大

1990年夏天,俞君英整个暑假几乎是在田里度过的。一天,一家四口在水田里插秧,父亲俞阿土一时来了兴致,提议进行一场家庭插秧比赛,谁得第一,可提前半小时回家。俞君英觉得自己插秧还行,便积极响应。她和父母、哥哥四人排成一条线,“预备,开始!”父亲一声令下,一家四人立即弯下腰飞快地插起了秧,只见父亲和哥哥的双手如蜻蜓点水,手过之处便稳稳地扎下绿油油的秧苗,速度最快,母亲次之。由于俞君英不熟练,不到一刻钟,就被父母和哥哥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君英,加油!”旁观者给俞君英鼓劲。俞君英显得有点紧张,但她没乱方寸,尽力地一丛一丛地插,并力求每丛均匀、前后左右对齐,倘若插下的秧苗歪了,她都要扶正后再继续往下插,不像哥哥,虽然快,但秧苗东倒西歪。她觉得这种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比赛意义不大:先把事情做好应该是比赛的前提。此次全家插秧比赛的结果没有悬念:哥哥第一,俞君英倒数第一。

“哥,你别得意,今天你得第一,以后得第一并不一定是你。信吗?”俞君英挑战似的说。“嘿,不服气是不是?假如你能胜过我,我空手下河摸几条鱼给你吃。”哥哥俞屠军夸下了海口。

俞君英当然不服气:哥哥小学毕业就辍学务农了,插秧之类的农活当然比自己熟练多了,得第一没什么大惊小怪。她觉得插秧不难,关键要熟练,等她练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会超过哥哥,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让他心服口服!

午饭后,父亲和哥哥都在家休息,俞君英独自头顶烈日在水田里练习插秧,好几条蚂蟥叮在脚上也全然不顾;傍晚,大家都收工了,她还泡在水田里继续练插秧,一连六天都这样。父母也不劝她,她想练就练呗;哥哥却说风凉话,认为妹妹想夺走他的桂冠是痴心妄想。

七天后举行的第二次家庭插秧比赛上,谁也没想到,俞君英竟将堪称插秧能手的父亲和哥哥打败,不仅拿了第一,而且质量很高。自称为“小老农”的俞屠军心服口服:“还是君英厉害,哥认输了。”他真的下河摸了几条鱼犒劳妹妹。

俞阿土从小就告诉女儿:“能行就得争第一。”这句话成了俞君英做事的准则。

1991年10月的一天,俞阿土发

现回家带干菜的女儿眉头紧锁,像有什么心事,便问俞君英怎么回事。原来俞君英就读的诸暨市湄池中学开运动会,其中100米赛跑项目没人敢报,班主任潘丹很着急,让身为班长的俞君英动员同学报名。可任她怎么动员就是没一个人愿意,这下她急坏了,所以闷闷不乐。

俞阿土想起女儿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放学全靠两条腿,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飞毛腿”,比起那些动辄由家长接送或骑自行车上学的同学,女儿的腿上“功夫”应该是很厉害的。于是,他用激将法激她:“闺女,你要知道,别人不报名参赛情有可原,你是一班之长,如果你也不敢参赛,就会让人小瞧了,你说呢?”

“爸,我从没参加过100米赛跑啊,万一输了不也让人小瞧吗?”俞君英犹豫着。

“我的女儿准行!去报名吧。”俞阿土极力鼓励女儿。

有了父亲的鼓励,俞君英马上有了信心,觉得自己能行:不就100米嘛,眼睛一眨就过去了。

报了名后,天没亮俞君英就悄悄起床晨练,等她晨练回到寝室同学们才起床。练了两个早晨,俞君英就找到感觉了,跑起步来觉得脚下生风,轻如飞燕。

100米比赛时,从没参加过此类项目的俞君英一举获得冠军,令全校师生啧啧称奇。

不久,俞阿土参加家长会,女儿的学习成绩没得说,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可有老师说同学们反映俞君英个性太强,班级里的事只要她决定了,别人就休想再改变,有点独断专行;有时为了一道题竟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不给老师面子,有失师道尊严。俞阿土没有当场表态。

纯朴的俞阿土虽然大道理说不好,但经过一番仔细琢磨,觉得女儿没错,有这样的个性有什么不好?女儿回家时,俞阿土委婉地告诫她:班长像领导,决定的事不轻易改变是对的,但你要耐心向不赞成或有意见的同学解释说服,争取别人的理解,这样你的工作就不至于被动了;和老师讨论问题时,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别让人误以为你不尊敬师长。

这番话竟是从没多少文化的父亲嘴里说出的,俞君英感到非常意外,重重地点着头。

1992年高考前夕,在全市最后一次统考中,俞君英以两分之差屈居全市第二。每次都稳拿全市第一的她很不服气,因为数学有道很容易的应用题由于她的粗心做错了,整整丢了12分。为此,俞君英有点难过。关键时刻考生的情绪非常重要。俞阿土来学校送菜时,发现女儿情绪有点低落,一问才知是因为没得第一。俞阿土并不着急,问道:“闺女,如果重考一次,你能得第一吗?”

俞君英想都没想就说:“那还用问,如果再考不能拿第一的话,我就不是您女儿。”

“好,过几天就要高考了,你就把它当作一次重考吧。”

老爸的话给了她很大信心,高考时,她轻轻松松地答完考卷,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揭榜时,传来喜讯:俞君英的高考成绩不仅名列诸暨市第一,而且摘取了绍兴市理科状元的桂冠!

俞君英轻松地被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了,这是湄池中学迄今为止唯一考进北大的学生,轰动了阮市镇,校长亲自来俞家祝贺。俞君英幽默地对拿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看个不停的父亲说:“爸,您说我考入北大,是不是又拿了第一?”俞阿土笑道:“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理所当然属第一!”

离家10年不回家,培育“万能细胞”一鸣惊人

进了北大后,俞君英仍然刻苦学习,大二时,她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帕德纳奖学金”。在北大五年,俞君英几乎没让家里寄过钱,每年她都能拿到系里最高奖学金。有了奖学金和做家教挣的钱,生活费就不用父母负担了。

1997年初夏,成绩优秀的俞君英顺利被美国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为博士生。此前,想出国深造的俞君英曾写信回家征求父母意见。俞阿土回信说,你已不是小孩子了,主意你要自己拿。但父母必须告诉你,因为家里盖房子把积蓄全花光了,不可能出钱给你留学,只能靠你自己想办法了。

当时出国所需高达3万元的费用让俞君英一筹莫展,最后她不得不狠狠心以比银行高的利息向乡邻借了3万元。

去美国留学前,俞君英抱着母亲直流泪,不知一别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便想以一种什么方式来纪念与亲人的别离。俞阿土脱口而出:“咱们全家来一次割稻比赛,怎么样?”俞君英眼含热泪点点头。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割稻比赛开始了,几乎全村的人都成了他们的观众,都为俞君英加油。比赛结果俞君英得第一。明眼人知道俞君英的父母和哥嫂都有意谦让她,俞君英自己也知道,但谁也没点破,只留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1997年8月28日,俞君英背上沉沉的行囊离开了家。她坚决不让父母和哥嫂送行,她自豪地说:“我能行,你们放心好了。”平时只要听到女儿说出“我能行”三个字,父母就放心了一大半。可这次父母的心沉沉的,尤其屠双凤,泪水止也止不住,仿佛女儿是要远嫁他乡。

女儿在地球那一头,父母的心线就牵扯到那一头。逢年过节,屠双凤便自言自语:“英子一个人在那儿还好吗?她有对象没有?什么时候才回来呢?”

刚开始俞君英和家里联系还比较多,常常写信回来告诉家人在美国读书的情况。为了联系方便,她还寄钱回家让父母装上电话。

1999年,俞君英拿到1万美元奖学金后,当即给家里寄了8000美元,让父母替她还钱。收到钱,俞阿土连本带利将女儿所欠的钱一次性还清,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2003年,俞君英博士毕业前夕,在一次通话中,父母希望而立之年的女儿毕业后能回家看看,五年多没和女儿见过面,他们想见日思夜想的女儿。然而这个愿望却实现不了,俞君英抱歉地告诉父母:“爸,妈,别怪女儿不孝,女儿是身不由己啊。”原来她博士一毕业就被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汤姆森看中,并很快进了汤姆森实验室从事生物研究工作,根本没时间回国。

父亲生气地挂断了电话,可生气归生气,夫妻俩很快便理解了女儿的苦衷:女儿有“鸿鹄之志”,就让她高高地飞吧!于是他们反过来安慰鼓励要强的女儿:“英子在美国也能行,事业上也别忘了拿第一呀。”

之后,俞君英的电话越来越少,信也基本上没有了。每次通话,她说得最多的是“忙”字,不是在考察就是在实验室里。

2005年的一天,屠双凤终于接到已半年没有音信的女儿的电话,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好久才说让女儿有空多给家里写信。俞君英却说:“妈,我心里也很惦记你们的,可不行啊,我一写信,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一下子就飞走了,就不得不从头再来,请妈谅解。”“妈知道了,只要你在那边过得好,妈心里就好受些。”话没说完泪水就模糊了双眼,老太太不知道女儿具体研究什么,但知道女儿一旦研究成功,就可以挽救绝症病人,女儿做的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大事啊!

2005年起,俞君英开始了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为干细胞的研究。一年后,当获知日本同行也在进行这项研究的消息时,俞君英如遭当头一棒,顿时惊呆了。从不服输的俞君英带领美国研究小组暗暗地与日本研究小组展开“时间赛跑”。就在这节骨眼上,实验室里的一台干细胞培育机出了问题。这场事故虽不大,却让俞君英心急如焚,她几乎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2006年圣诞节前夕,俞君英刚拿到“绿卡”,准备利用假期回国和家人团聚。她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杭州工作的表弟,表弟马上将喜讯告诉俞君英父母。可全家左等右等不见她回来,也没接到她的电话。表弟发邮件询问,才知道原来她在去赶班机的路上出了车祸,幸好只受了点轻伤。为避免家人担心,她让表弟帮她瞒着家人,只说是实验室工作忙不放人。

2007年11月23日,俞阿土夫妇在家里看电视,突然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自己女儿的照片,惊喜万分。仔细一听,原来女儿的一项发明引起了世界轰动,被称为当代了不起的科学家。“英子真有出息,搞了这么大的一个发明。”老两口顿时热泪盈眶,急忙将喜讯打电话告诉所有亲友,让他们分享他们的幸福。

2008年1月2日,当记者到俞君英诸暨老家采访她的父母时,只见二老仍在田里劳动,很难让人相信震惊世界的女科学家就是他们的女儿。在谈及他们的女儿俞君英时,他们更多的是流露出渴望与女儿团聚和被10年时间和空间隔断的宝贵的亲情。屠双凤流着泪说:“君英34岁了,却不知婆家在何处,做父母的能不急吗?可天高皇帝远,没法帮她啊!只祈求她完成任务后,尽快找到婆家。”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不论父母是学问渊博还是目不识丁、是家财万贯还是贫寒拮据,影响孩子最深的其实是父母的行为。“能行就得争第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父母,培养出的必然是不服输、有责任心的孩子。

上一篇:取款机出错谁负责?遭重刑的小伙改判指日可待 下一篇:最美的爱感动世界!悬崖上教师夫妇的爱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