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8-15 02:19:09

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具备相关技术成为人们的基本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中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知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际,在此总结几点个人的教学观点,以期和大家共同切磋、进步。

一、理论联系实践,提倡精讲多练

书本上的计算机知识是抽象的理论内容,教师单一的讲解就如同纸上谈兵,学生听起来经常一头雾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根本,不能彻底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技能。计算机学科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只有让学生上机实践,多动手操作练习才能把知识内化,熟练掌握,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讲和练是缺一不可的,但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理论讲解中,教师要进行“精讲”,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把知识全部讲满一节课,现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是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一些内容学生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贯通、点拨的作用,学生不懂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一般情况下,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最多用10到20分钟的时间来讲解,其余的时间就应让学生上机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几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有涉及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并且把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在授课时,教师应留出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和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学习好得多。

二、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是教育与时展同步的表现,在不同的时期就呈现不同的改革内容。不论如何改革,都要首先从教育观念开始,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只有通过观念的转变才能将教改落实在教学实践上。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展开教学,一切都为了考试和分数进行,教学变得单一、死板。教师主要通过教材讲解、板书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有关考试的知识点,考出好成绩就万事大吉了。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宰,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背知识点,做练习,进行上机操作等,学习方式机械、不灵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以教材为蓝本,借“题”发挥

目前,一线教师处理教材时有两种倾向——视为无物或全盘照搬。笔者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免有失偏颇。教材毕竟出自具有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之手,其中的例子都是经过事先精挑细选、仔细斟酌的,大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果无视教材,自己编排课堂教学内容,肯定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当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的例子在时效性、适用性等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有所取舍,以免让教材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笔者推荐一个好的做法是:以教材为依托,借“题”发挥,即根据教学

实际,利用教材提供的上等“衣料”为我们的学生度身打造“合体之衣”。

1.做好课前的教学分析工作。教师首先要清楚教学大纲、信息技术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找出各个知识点,哪些是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可能有些内容对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教师要了解这个比例有多大,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要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要考虑到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2.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和谐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以此来进行教学,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设计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我发现我校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桌面介绍等。

以上所阐述的几种教学方法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顺利掌握这一门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