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助县城“黑车”现状和管理对策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5 11:42:43

关于互助县城“黑车”现状和管理对策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多种原因使互助县城“黑车”数量日益增多,给交通和治安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互助县城中心“黑车”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并就加强县城“黑车”管理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黑车 管理对策 调查报告

一、互助县城“黑车”的基本现状

所谓“黑车”,是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非法运营车辆的通称。目前,共有 200多辆“黑车”在互助县城从事非法运营活动。车型主要以夏利、吉利、奇瑞QQ小轿车为主。据调查,在县城从事“黑车”非法运营的人员主要有:拆迁失地农民和无业居民,其中以县城周边地区人员居多;以开“黑车”作为谋生手段的下岗人员,另外,也有不少人是业余时间“拉活”,贴补养车费用的私家车主。这些“黑车”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门口以及公交车站、商业广场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在公交线路没有覆盖的居民区周边,“黑车”更为集中。其运营方式分为短途和长途。短途即居民区、各大单位到县城各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的路线;长途即县城到各乡镇或其他本县路途较远地区。无论短途和长途,只要有乘客,他们都是来者不拒,长途一般都采用合乘的方式带客,根据路程要价;短途一般都是5元,不打计价器。。

二、互助县城“黑车”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出行交通需求巨大。目前,互助县城实有人口大约4万人,很多人主要还是依赖公交车出行。平日里,公交车因发车时间间隔长,等车上班、办事,常常会误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公交车又拥挤不堪,出现了“乘车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居民出行时不愿意等候公交车,选择“廉价、迅速、便捷”的“黑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

(二)公交运力严重不足。随着外来人口不断进驻和居民小区的不断增多,现有公交车辆的运力已无法满足学生和居民的出行需要。据调查,目前县城内共有公交线路4条,公交车辆 30余辆,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即使各条线路的公交车全部投入营运,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同时,少数较偏远的学校以及居民小区附近尚未开通公交线路,使“黑车”有机可乘。

(三)县城及周边失业人员以此谋生。县城周边地区的征地拆迁人员和下岗人员,由于就业岗位不足,本身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再就业,于是用征地拆迁补偿款、下岗补偿金,甚至借款购车从事非法运营。此类拆迁失地农民、无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约占“黑车”车主总数的80%。由于“黑车”无须交纳各类费用,正常情况下,“黑车”每月净收入达2至3千元。就业压力和丰厚的利润回报,是无业或低收入人员从事“黑车”运营的内在原因。

(四)查处取缔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执法部门对“黑车”的查处取缔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依照现有法律法规,执法部门查到“黑车”后,只能对其给予罚款处罚,往往达不到惩治目的。同时,定性为非法营运车辆需要证据支撑,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取证难”,原因是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要认定“黑车”,只能依靠人证,需要乘坐“黑车”的乘客对“黑车”司机非法收取车费的行为做证,但不少乘坐“黑车”的乘客不愿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取证,使执法部门难以掌握确凿的证据,导致部分“黑车”司机在非法运营过程中有恃无恐。

三、互助县城“黑车”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一)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黑车”运营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交通安全,闯信号,多拉快跑,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们出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黑车”运营人员知道自己属非法经营,驾车过程中对执法部门的检查保持警惕,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在遇到执法人员检查时,更是不择手段逃避检查,甚至加速逃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乘客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黑车”运营人员多为社会无业、闲散人员,时常发生哄台价格、宰客等不法行为,乘客投诉困难。另外,“黑车”没有按营运车辆的要求购买“承运人责任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乘客的正当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严重干扰客运市场秩序。“黑车”对出租车来说竞争极不公平,“黑车”大多为低价轿车、微型面包车等,投入成本低,无需缴纳任何营运费用。“黑车”以极低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一方面导致国家税费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黑车”大量的抢占正常客运市场,正规出租车司机空驶率提高。

四、加强互助县城“黑车”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黑车”从根本上讲是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的产物,但终究有悖于现行法律法规,要彻底根除“黑车”顽疾,必须通过市场调节、行政管理等手段加以综合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杜绝。因此,对互助县“黑车”的治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公交线路布局。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互助县的实际,及时调整城市客运规划,不断完善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公共运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城学生和居民的出行需要,将公交线路的“盲点”降到最低,使“黑车”无空可钻,无隙可乘,通过市场的调节手段,挤压“黑车”生存空间,进而从根本上消除“黑车”的存在。

(二)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张贴标语、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积极在广大民众中开展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对“黑车”危害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黑车”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乘坐“黑车”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乘坐“黑车”。

(三)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对于一个竞争的市场而言,如果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仅仅用市场准入来限制市场主体的数量是不行的。绝大部分“黑车”车主因难以找到正当职业,为获取生活来源才从事“黑车”运营的,而通过“黑车”运营带来的收入,确实也弥补了部分人员因失业而导致的家庭经济和生活困难。所以,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失地人员创业优惠政策等方式,把“黑车”运营人员向自主创业、再就业等方向引导,使其能够自食其力。

(四)加大综合整治力度。“黑车”治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一家执法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整治机制。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客管部门要加强对“黑车”非法带客行为的查处,交警部门要加强对“黑车”违章停放、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公安部门要加强对“黑车”查处过程中出现的妨碍执法的行为的查处,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之势,维护客运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上一篇: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索 下一篇:乡镇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