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8-15 11:29:13

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

审美,已经成为几乎遍布当今社会生活每个角落的热门话题。活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当代人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生活中的审美含量。他们从服饰、居室、卫生习惯、娱乐方式、思维走向和教育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现代文明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急切追求。尽管这种追求目前限于种种条件,仍然处于浅表层次,但毫无疑问,蕴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美天性已经获得了极大程度的解放。而一贯令人敬而远之的美学也开始给予社会和人生以从未有过的关注和滋润。

在这种历史和现实产生冲撞和对接的时代,审美教育被当代美学和教育学同时提到议事日程。教育渴求美学作为给养的补充,美学渴求教学作为实践的依托。两手相携,两厢情愿,美育因此迅速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美学即人学。如果说,世间除了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也可能存在某些类似美感的东西的话,那么,真正称得上美感的,或者说,最高层次美感无疑只属于人。

培养和发展爱美的天性必然依靠审美教育。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说,这句话里也包含着“人也是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的另一层意思。作为一个简单而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具体的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既为先天遗传因素所左右,又为后天教养产生变异;既有感性和情感,又有理性和意识;既蕴含某些病因基理又携带健康进化的基因。审美教育正针对人的生命进行直接塑造、规范与引导,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去除卑劣污浊、肮脏丑恶的一面,发扬光大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从而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审美教育之所以比其它教育更直接达到这一目的,是因为作为审美教育中心环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直接自由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诉诸人的理性,而且更多的诉诸感性。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越过理性和意识对非理性和无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激发、培养和引导,直达生命的来源,从根据上对生命存在更加影响,对生命潜能诸如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进行挖掘和培养。

当代人民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问题。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其内涵是尊重、珍惜、热爱生命。只有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创造这种价值,同时也才懂得尊重其它生命的价值,懂得只有尊重和珍惜它们才能真正尊重和珍惜自己。而只有当个人具人生命意识,珍重与珍惜所有生命存在时,他才真正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不为世俗和眼前的功利所左右而发现生命、人性和人生真正的美,体现极高的生命价值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当代美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就是让审美走出迷恋于“美学之谜”的象牙之塔而来到充满实践活动的现实世界。

对于审美教育的具体操作,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根据教育范围划分为家庭美学、学校美学、社会美学三个部分,当今应特别注意强调学校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处理好美育与德、智、体的辩证关系。美育与其它三育的关系既相关联又相区别。

首先,美育与德育二者都以情感受体验为基本动力。美育中富含道德评价因素;美育与智育之间,美感的产生必须以主体的一定智力准备为前提;美育反过来可促进智力的开发;美育与体育之间,体质是审美心理的物质准备,体育中同时渗透各种审美因素。

其次,美育与三育之间有着明显区别。

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美育具有自由性,德育具有强加性,美育是动情的,德育是说理的,美育是观照的,德育是实践的。美育与智育区别在于前者是感性塑造,后者是理性塑造。美育与体育的不同是前者是心理塑造后者是体育技巧培养,前者接受媒介为审美形式后者为标准规范。

再次是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学校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艺术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形态,审美离不开艺术。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可以达到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不等于简单地、单纯地给学生开一点音乐、美术课程,审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学生美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依托,在学生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审美理论、借鉴审美经验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

许多美学说“美是难的”,许多美育家说“美育更难”,尽管艰难,美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我们相信,只要让美育坚持不懈的实施几年至几十年,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我们的审美素质就有望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的国民教育就有望在创造生命工程这一宏伟主题出现辉煌。

(作者单位:桃江县第六中学)

上一篇:宗教之于建筑的表现力 下一篇:浅析通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