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赤心 两份深情

时间:2022-08-15 08:30:43

手中握着印有“赤司照明”字样的名片,记者正要询问如何称呼才较为符合日本国的习惯,对方却爽朗地笑起来,操着一口亲切的南京乡音:“就叫我老刘吧,我中文名叫刘照明。”

面前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身板硬朗,满面红光,如若不是先前有所了解,你绝不会想到这个地道的“老南京”其实是个纯正的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了近50载,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日本定居,刘照明和许多和他拥有相同经历的老人们被称为“日本归国战争遗孤”。他们因战争而远离亲人遗落他乡,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无法割舍的情愫。

半辈子生长于斯

上个世纪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有多达百万的日本人移民居住中国,刘照明生父一家也因此来到了南京,在北极阁一带经营花店生意。1945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在华的上百万日本侨民陆续被遣返回国。然而,因为归国的交通工具有限,以及日本方面的归国政策限制,慌乱撤退中的大量日本侨民不得不留下自己尚嗷嗷待哺的幼儿,有些是托给了相识的中国人代为抚养,有些则无奈遗弃。由于政策规定商人只能带一个孩子回国,刘照明的生父赤司先生便将其托付给了自己花店的一位刘姓员工,从此,老刘成为了“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工人出身的养父母家生活并不宽裕,包括刘照明在内上下共有5个孩子,13岁的刘照明读完小学后便在当时的南京水工仪器厂当起了铣工,开始了学徒生涯。而这个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懂事,刘照明身边的流言蜚语也多了起来:“他是日本人的孩子”、“是被他日本爹妈抛弃的”……面对这些指指戳戳的议论,刘照明听在心里却没有放在面上,懂事的他一直没有主动去向自己的养父母询问。1965年,刘照明因单位调配去了大西南支援当地建设,回来后,养父母把已是二十多岁大小伙子的他拉到面前,第一次和他谈了身世的问题。此时,离中日邦交正常化已为期不远。

自从刘家公开了刘照明的身世之后,照明曾经通过东京花卉行业的《花卉报》试图寻找他的生父赤司先生,然而当年遣返的百万日本侨民回国后分散在日本国内各地,赤司一家早已离开了东京定居北九州。而上个世纪50年代,赤司也曾经寻找过自己遗落在中国的孩子,终究因为难以联系上刘家而放弃。知道自己身世的刘照明于是依然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直到1975年的一天,他偶尔结识了自己所在单位的一名日本翻译员。对方得知他的情况后,表示愿意尽力帮他试试看。这位翻译回日本之后,在东京的《朝日新闻》上刊登了一则寻亲启事,而这最终促成了刘照明和他日本亲人的团聚。

寻根归国始艰难

1976年开始,已经陆续有留华战争孤儿返回日本,刘照明的生父赤司先生不愿打搅刘家的生活,在父子相认后没有提出让其回日本的要求。刘照明携家眷定居东京葛饰区已是1989年的事情。

回忆初回国后的日子,老刘用“艰辛”一词形容,“困难还是满多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通。”当时,日本政府对这些回国孤儿的态度是要求他们尽快找工作自立,不能依靠政府生活。虽然住上了政府统一分配的还算不错的房子,日本日中友好协会还专给他们配备了生活辅导员提供帮助,像老刘这样的回国孤儿们还是觉得生活工作上不适应的地方很多。

“在中国,人家当你日本人;在日本,别人又当你是中国人。搞得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了。”谈及此,老刘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无奈,“最初日本本地人还是对我们抱有歧视态度的。”毕竟,虽然是日本人,他们却说着中国话,对日语一窍不通,无法很快融入这个新群体。44岁的刘照明自回日本后一共干了3份工作,倔脾气的他几乎是每换份工作总要闹出点风波来,而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从而引发误解和相互不理解是主要原因。不过,从中刘照明也体会到了日本人做事的那股“认真劲”。

老刘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干老本行做机械工,但和中国国内不同的是,中国的机械工分工明确,一个车间内不同工种的工人各司其职,只管自己的那部分就好。然而在这里,每个工人对流水线上所有的工种都必须熟悉,一人一亩地,工人必须样样都精通。在中国只当过铣工的刘照明自然得接受培训,跟着厂里的日本同事学习。一次,因为一个工件没有做好,刘照明受到那位带他学习的日本同事的严厉指责。而在中国车间干了几十年机械工的老刘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的差错是在工差范围之内的,两人因此争得脖子通红,最后竟闹到了工厂长那里。

老刘认为自己的情况在归国孤儿中还算是好的,一些从中国农村返回日本的人,甚至连汉字都不认识,再加上多数都年龄较大,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回国以后很多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002年,刘照明成为了“中国残留孤儿国家赔偿诉讼团”的一员,“战争对双方的国民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我们想得到像普通日本人那样生活的权利”。经过6年一波三折的诉讼,最终诉讼团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和解,政府最终决定向战争孤儿全额发放此前只支付三分之一的国民养老金及生活救助金,并且负担部分医疗费、护理费和房租。“现在我和老伴每月有约18万日元的补助金”,老刘边说边高兴地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日本国民医保卡。

难放一片“中国心”

正是深受战争之苦,深受不为同胞理解之苦,刘照明在回日本的20年间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为我们这些老孤儿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也愿意为中日友好事业作些贡献”,老刘说,“虽然是日本人,但在中国长大,心还是在中国。”回日本的这些年,他也经常回南京来看望自己的养父母,看望自己在中国的兄弟姐妹们。“是中国的父母把我养大,应该永远记住这点”,在骨子里,刘照明是无法将自己与中国分割开的。

2008年10月25日,日本“南京同乡联谊会”成立庆祝大会在东京召开,随后刘照明一行同乡联谊会成员来到南京,此行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参加31日在南京江宁谷里镇举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樱花园”开园仪式。“历史上的中日外交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那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中日未来应是朝着友好方面发展的。因此在旅日著名书法家刘洪友先生的推动下,才有了这样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樱花园。”

其实,在日本国内,老刘也一直在寻找促进中日友好的机会。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看着电视屏幕中无数灾区儿童一夜之间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这些归国老孤儿们无不为之动容。刘照明所在的东京联络会组织了募捐活动,60多岁的老刘于是每天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在葛饰区和江户川区挨家挨户地为灾区人民募捐游说,共向中国驻日大使馆送去来自全日孤儿的捐款共2000多万日元。老刘此前还曾想过抱养一个汶川地震中的孤儿,但考虑到政策限制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在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刘照明和许多归国孤儿一起走上街头为奥运加油,当圣火到达日本长野时,面对“分子”的再度干扰,一些激动的日本归国孤儿为了抵制他们,甚至和他们发生了正面冲突。“我们为中国能把奥运会举办得这么成功感到骄傲,也希望2016年能在东京举办奥运会,到时欢迎中国朋友们来日本!”谈及接下来的活动,刘照明告诉我们:“四川都江堰将建立‘日中友好孤儿学校’新校舍,届时我们这些老孤儿非常愿意去照顾那些小孤儿。”

作为和中日两国人民都有深刻渊源的战争遗孤,老刘认为自己既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他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今后会有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到促进日中友好的事业当中来。“中日两国人民如果能相互学习加强合作,拧成一股绳,一定能释放出更强大的力量”,言及此,这位花甲老人的眼中满是信心和期待。

上一篇:侨胞与多难祖国一同成长 下一篇:魔幻师徒的快乐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