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时间:2022-08-15 08:30:07

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摘 要: 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数学学习 自由选择 自由表达 实践体验 交往自省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快乐之上的东西才有可能永不过期;学习又应该是主动的,因为只有使快乐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改变我们时,学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如今的数学课堂对知识、技巧等工具性价值过度追逐,枯燥的数学符号几乎成为了数学的全部,学生对数学望而生厌,学生怎么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学习又如何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选择权

常言道: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尽保护、帮助之责。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自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筐,里面有:一根毛线、两根纸条、一张纸、一个泡沫板、一根吸管和若干个钉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做一个角。孩子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用毛线在泡沫板上“钉”出了一个角,有的把两根纸条钉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纸折出了角,还有的把吸管对折,形成了一个角。在这些做角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拥有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出示例题“有白兔2只,黑兔6只,黑兔只数是白兔的几倍?”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2只,我就画上2个圆,黑兔的只数是6只,我就画6个圆,6个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3倍。

(如图:

生2:我是用拍手的方法,(生拍手:白兔,2下;黑兔,2下、2下、2下)这样就可以听出来6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的3倍。

生3:我是算出来的。因为白兔有2只,黑兔有6只,6里面有3个2,所以可以用6÷2=3来做。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给学生实践体验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都重合了。这时我提出:“让我们把那些不对称的图形(例如:带柄的茶杯、有叶子的苹果等)也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他们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这些图形折后有的地方没有重合,有露出来的部分。这时我再趁势追问一句:“是不是一点都不重合?”“不是。”学生一致认为这些不对称图形是属于部分重合。“那么像对称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不多不少,是属于怎样重合?”这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是完全重合。”这样,通过折一折、比一比,他们就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认识。

四、给学生交往、自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九加几”时,我列出“9+4=”的算式后,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学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你们桌子上的这些盒子,自己想办法算一算,遇到困难,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算出得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摆的摆,数的数,还有的在低声讨论着,个个都在专心致志地计算盒子的个数。不多久,大多数学生算出了得数:9+4=13。随后我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谁能把自己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一个学生说:“我是把箱子里的盒子和外面的盒子合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13个,所以9加4等于13。”马上有学生说:“我也是这样数的,不过我是两个两个地数的。”第三个学生说:“我也是数的,我想箱子里面有9盒,我就从9开始接着数外面的盒子:10,11,12,13,得出一共是13盒。”他边演示边数,有学生为他鼓掌,他得意地坐下去。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不服气地说:“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是算出来的。我先从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里面,这样,箱子里面就有10盒,箱子外面就有3盒,然后用10+3=13,我就知道9加4等于13。”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受他的启发,还有的学生说把箱子里面的盒子拿出6个放在外面,算10+3=13。我接着问:“这么多算法,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学生通过交流,意见大致相同:从4里拿出1,将9补成10,再算10+3=13,这样计算比较简单,比较快。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在交流中自我反省,不仅体验了成功,还分享了别人的成功,使学习变得更加愉快。

上一篇:对英语中“双语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感悟”与“训练”应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