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并发症的护理

时间:2022-08-15 06:44:11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并发症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64-01

【关键词】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鼻饲;并发症;护理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发生率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10~20%,仅次于四肢伤,但其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 病死率或致残率高, 治疗困难[1]。常因呼吸中枢抑制或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呼吸衰竭而需行气管切开术维持生命。为了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常给予留置胃管鼻饲饮食。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并发症如胃内容物返流、误吸,腹泻等会直接影响病人的病情转归,因此我们认真分析每个并发症发生原因,提出护理应对措施,强化操作规范要求,不断改进护理方法。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82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在16岁~80岁;主要诊断: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损伤及脑挫裂伤等;治疗:非手术治疗38例,手术治疗:44例,根据实际病情实施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穿刺引流术及钻孔引流术等;平均住院天数:16天。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41例个案中出现返流现象30例;血糖范围在6.1~13.3mmol/L;每日排便1~5次。经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41例个案中鼻饲出现返流现象5例;血糖范围在4.70~6.8mmol/L;患者每日排便1~3次。

1.2 鼻饲操作方法:根据病情及医嘱采用持续滴注和分次推注的方式。操作前均需确定胃管的位置是否正确。持续性滴注前后分别用温水冲洗鼻胃管,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由慢到快,浓度由低到高,每4h冲洗一次,天气寒冷时使用加温器。分次推注时,用注射器缓慢注入,每次推注200ml~300ml,每次间隔2h~3h;胃管每2~4周更换一次。

2 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应对

2.1 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2.1.1 原因:①床头未抬高;②胃排空迟缓或胃潴留;③鼻胃管太粗致鼻饲液从胃、食管括约肌处返流;④存在昏迷、呕吐、神经肌肉障碍等高危因素;⑤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操作时的刺激;⑥鼻饲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⑦协助翻身时动作粗暴,未置功能;⑧鼻胃管移位;⑨气管切开套管的影响。

2.1.2 护理:①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协会及临床营养实践指南均明确指出:无禁忌症存在时,输注鼻饲时均应抬高床头30~45°,输注后保持30~60min[11-12];患者不宜过高,以免颈部过曲,压迫食管上段括约肌。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②掌握鼻饲的温度、浓度、速度。鼻饲的温度为38~40℃,以防止冷热刺激引起胃肠不适。如采用间歇性滴注: 一般每日4~6次,每250~300 ml,以20~30 ml/ min的速度滴入;采用连续性输注,将营养液在12~24h内连续均匀地输入,输注速度由慢到快,由每小时50ml逐渐增至120ml, 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14];③监测胃潴留量,如果从前次喂养后2小时胃内容物有100ml,或1小时后有大约50%的喂养液残留在胃内,提示病人消化不良,有胃潴留[14],应立即暂停鼻饲,并报告医生,必要时遵照医嘱给予胃动力药;④鼻饲前首先检查鼻胃管是否盘曲在患者口腔内,然后确定鼻胃管是否在胃内,常用的方法有:气过水声,回抽胃内容物,或将体外的鼻胃管末端置入水杯中观察有无气泡,测量鼻胃管体外长度并做好标记,以了解鼻胃管的位置是否变动;⑤选择质地柔软、光滑、耐腐蚀性强的鼻胃管;⑥正确执行吸痰操作流程,每次鼻饲前先行吸痰,必要时可暂停鼻饲,每次吸痰时间<15秒,插入不宜过深,以免引起呛咳,注意无菌操作,正确调节负压吸引大小,国内外对吸痰负压的选择并不一致,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年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负压吸引范围是13.0~20.0kPa[15]我国卫生部规定负压范围是20.0~26.7kPa[16];⑦昏迷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鼻饲后1小时内不应翻身拍背,翻身时动作轻柔,翻身前后检查鼻胃管是否置于正确位置;烦躁者适当使用约束带,定时观察约束侧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温度;⑧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不宜过粗或过长,成人以7号或8号为宜。

2.2 血糖异常

2.2.1 原因:①过于强调伤后营养补充,使其配方中含高糖成分。另一方面,机体由于应激反应,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加快,血糖增高;②渗透性腹泻[17];③胰岛素分泌异常;④摄入液体过多或不足;⑤鼻饲速度过快;⑥突然停止鼻饲。

2.2.2 护理:①定时监测血、尿糖及出入水量,掌握正确的血、尿糖测量方法并及时记录;②严格执行医嘱,了解降糖药的特性及常见副作用,按时按量给药;③定时监测血液化验、脏器功能的动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④使用喂养泵或恒速调节器以控制鼻饲速度,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高时,使用营养输注泵将注入速度减慢至80ml/h,可较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水平,避免了传统鼻饲中间断、大量的营养液注入,减少了高糖血症的发生[18]。

2.3 腹泻

2.3.1 原因:①患者乳蛋白不耐受,低白蛋白血症,脂肪吸收不良;②肠内营养制剂脂肪比例高,高渗透压配方,温度过低;③推注、输注速度过快;④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感染及发热;⑤肠内营养液污染;⑥容器不洁。

2.3.2 护理:①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遵照医嘱正确使用白蛋白制剂;②合理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可选择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③严格控制滴速,间歇性滴注以20~30 ml/ min的速度滴入;连续性输注速度由慢到快, 由每小时50 ml 逐渐增120ml[13];④定时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如有无腹胀、肠鸣音等;⑤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⑥鼻饲液现配现用,注意配制容器的清洁,避免鼻饲液的二次污染;⑦腹泻患者保持周围皮肤清洁, 可用温水擦拭后涂鞣酸软膏等皮肤保护剂;⑧腹泻时记录粪便的性质、排便的次数及量;及时了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防止发生紊乱;⑨严重腹泻患者应暂停鼻饲。

3 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患者的特殊护理

3.1 原因:①气管切开影响喉功能,抑制咽部运动,使喉的保护性反射消失;②气管内套囊压迫上部食管括约肌群,使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功能下降;③气囊充气不足或漏气也是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原因。[2]

3.2 护理:①选择带有低压高容量气囊的气管套管;②气囊充气应小于10ml,随时观察气囊的充盈度,如充气不足或破损,应及时补充或更换;③气囊放气时间应选在鼻饲后2小时或下次鼻饲前,放气前应吸净口腔和气道内分泌物;④气囊的护理常规规定2~3小时放气一次,时间5~10分钟[3-4]。

4 总结: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鼻饲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营养状况,更直接牵涉到患者的颅脑恢复功能,因此已被临床护理所重视和探索护理新方法。随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鼻饲护理技术会有更新的发展。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要掌握其发展动态,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太梅.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 42-44.

[2] 林建萍,李琦.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胃-食管返流的观察与护理.福州总医院学报,2009,16(2):153- 154.

[3] 耿玲,宋西娟,来纯云.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更换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护理杂志,2008,25(4A):39-40.

[4] 莫海花.危重患者胃管鼻饲返流误吸的原因与预防2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5):66.

[5] 胡回云,代海燕,童忱.鼻饲饮食返流气管套管5例的预防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06.

[6] 王艳彦,王金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194-195.

[7] 刘雁平,黄美笑,李雪贞,黄女使,吕彩霞,刘杏仙,杨本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鼻饲过程误吸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27-31.

[8] 宗志萍.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23例术后置胃管操作及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4.

[9] 刘凤琴.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鼻饲的选择及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5-96.

[10] 叶静, 程娟.气管切开患者鼻饲致食物反流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8):895-896.

[11]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Intensive care. ClinNutr,2006, 25: 210- 223.

[12]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2006.

[13] 王敏秀.气管切开患者鼻饲致胃内容物反流的护理.福建医药杂志,2010,32(6):170-171.

[14] 刘欣, 王丽萍.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反流性肺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12):106-107.

[15] 沈梅芬,张海英.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适宜吸痰负压的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694-697.

[16] 戴艳萍.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护理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91-193.

[17] 衣同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81例鼻饲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9,12(28):166.

[18] 彭苹,周佳,唐艳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输注泵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学报,2006,13(8):45-47.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一篇:PICC置管术后的护理 下一篇: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