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时间:2022-08-15 04:47:10

论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摘要:近几十年来,高师器乐教学的现状与具体教学模式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出两大偏离:一是偏离师范教育的轨道,用音乐(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二是大部分学校器乐教学不被重视,无视学生的个体专长,用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将其排斥至教学计划之外,严重违背了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原则。如何扭转这一状况,改革不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器乐分级教学不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器乐教学;现状;改革;分级教学;目的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学,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两大现状:一是沿袭着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个师傅,一种派别,排他性普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某个层面来讲,它已远远偏离了师范教育这一宗旨,而向着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演奏员的模式靠拢,更谈不上用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要求来衡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师范的特点,知识面狭窄,实际动手能力跟不上,且又与真正社会文艺团体的需求吻合不上,而这些学生却又往往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心高气傲。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那种“眼高手低”;二是绝大多数高师的器乐教学不被重视,他们无视学生有无器乐演奏基础的现实,统统用大课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就将器乐教学这一重要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环节排斥在教学计划之外。如何扭转上述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持续了几十年的问题,使其教学既体现出师范性的特点,又能充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改变。

高师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种复合性的人才,一种以一专带多能,并能充分适应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需求的人才。这种观念,应该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今起码也有十几年了,但是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具体教学中,有否有实质性的体现?甚微。如何将这一观念真正落到实处,我觉得,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广大的高师教师,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大家可以潜下心来,作一些社会调研,真正了解当今乃至今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闭关自守,惟我独尊。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跟上改革的步伐,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勿庸置疑。

笔者从事20多年的师范器乐教学,深感高师的器乐教学若仍然延续那传统的教学模式,路只会越走越窄,社会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改,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人才的世纪工程,怠慢不得,除了舆论的导向、方向的制定,直至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外,广大器乐教师观念的改变,思路的调整,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四年高师器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我认为采取器乐分级教学的方法,不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设想。当然,这种教学思路的整合,需要一个从认识——实践——调整——再实践,直至完善的过程。这期间,肯定会遇到许多没有想到的困难与阻力,这需要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它当成一个历史使命来完成。

为什么要进行器乐分级教学?怎样进行器乐分级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器乐教学的现状

(一)几十年来,全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与认可,个别学校一些领导,甚至是音乐院系的领导,因为其本人专业是音乐理论或声乐,同时又缺乏广泛的调研,极其狭窄地认为:高师音乐,只需要钢琴与声乐,器乐教学只是副之又副。他们完全不知道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与计划中,器乐教学所占的地位与比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即理论、声乐与器乐(含钢琴)。从其中大家也不难看出,钢琴也只是器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据笔者了解,如今中小学所需要的音乐师资,已不仅仅只是会唱歌、弹琴,而是需要比较综合性的人才。为进一步加强对器乐教学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已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方案作了重大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了器乐教学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大了器乐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并在全国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进行了试点。同时今年开始在今后的每一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珠江杯”学生技能大赛中,增设了器乐比赛这一项目,每个参赛学生必须在弹与唱的基础上,再进行器乐的比拼,以此来衡量一个选手是否具备师范生的全能素质。

同样近些年来,大家也知道社会各界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他们学习减负的呼声,已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也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拿音乐教师来说,就是要求你既要具有上好音乐课的基本素质,同时又要具备懂乐器,能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组建学校的学生民乐(或管弦乐)团队,带领学生进行正常的器乐社团活动,并能代表学校,参与各种的器乐比赛。可令人遗憾的是,十多年来一些高师音乐专业的器乐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有一些高师学校的音乐专业,虽然开设了器乐课程,但校方只从课时的缩减、成本的减少方面考虑,而未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方面考虑。不管学生进校的器乐实际程度,课程的设置统统是按5-7人一节课安排,如此这般,就导致了下列情况的出现,那就是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非常困难,大多数老师在经过无数次尝试该教学模式,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同时又在无数次反映都无效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得过且过,按照学校的意图,将有器乐基础的学生,有的甚至已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生与从零起点的学生混搭在一起上课,这就从根本上贻误了学生;而且这种混搭上课的方法,大大挫伤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他们消极、逃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严重地说是在犯罪。

(二)高师器乐教学,缺乏统编教材与统一的量化标准。目前社会上的器乐书籍(教材)琳琅满目,但真正适合高师器乐教学的教材,几乎没有。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各学校各做法。说实在一点,就是在于各个器乐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与所好进行教学,这样一来,给予各器乐教师的空间更大了,接踵而来的这种随意性更趋严重,文章前面所谈到的那种偏离师范教育的轨道,用培养专业演奏员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及那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得以继续的繁衍,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据笔者了解,目前高师的器乐教学,其教材的使用,一直来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现象是,一些高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某个学校或某个出版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教材。就这一现象,无论从教材的时代感、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来看,都是不可取的。诚然,优秀、传统的东西,一定要继承,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大家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光强调传统,而没有继承,反而会丢失传统;同样,光有继承,而没有借鉴与发扬,也就难以发展。更何况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技能也在不断借鉴中日趋完善,我们若仍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培养,永远背上贻误人才的骂名。

第二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有一些器乐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依赖着某一个地方的器乐考级教材,来进行器乐教学,这样做就更大错特错了。大家都知道,目前社会上广泛的业余考级,其宗旨是普及与提倡社会各阶层的器乐爱好人士(青、少年,乃至中、老年人)学会一门乐器,以此来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它的出发点与系统性和我们高师器乐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完全是大相径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在学会某一件器乐的基础上,能参与今后社会性的辅导工作,这更强调的是一种高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更何况仅用考级教材来作教学教材,就系统性科学性上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也是为了规范高师的器乐教学,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必须对器乐教学作一个彻底的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召集相关高校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与水平的器乐教师,在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国家教育部就高师器乐教学的培养方案之精神的前提下,重新编写符合高师学生器乐学习的具体情况的教材,然后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器乐分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确实可行的办法。

二、器乐分级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从零起步的学生。按照学生在校三年半(即七个学期的时间来计算,因为还要考虑到学生实习,毕业论文的答辩,都将在最后一学期完成,所以该时间不再考虑其中)可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即我们所讲的分级教学,它们分别是基础级(三学期),应用级(二学期)与提高级(二学期)。每个学生必须修完前两个级别(基础级,应用级),方可取得满学分,而最后的提高级,只是学器乐的部分选修学生,在圆满学完前两级别,取得较优异的成绩后,仍能有一定潜力、并在具有足够的能力与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提优教学。每完成一级别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不合格者继续跟下一年级学生重修,仍不合格者,则不再给机会重修,作不合格处理,学生毕业前夕,必须完成前两个级别的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以下就每一级别的教学,作一具体说明。

1.基础级。初步了解所学器乐的基本演奏常识与基础理论,基本掌握两手相关的演奏技巧,较熟练地运用5-7种常用调演奏相应的练习曲与小乐曲,较好地、较完整地演奏篇幅相应短小的独奏曲,并对相关乐曲具有一定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在该阶段,可以以小组课(5-6人为一组)的形式上课。

2.应用级。学生经过第一阶段(基础级)的学习与考核,已具备了基本的学习与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应用级的学习。该阶段可分成两步走:

第一,加大信息量与知识量的储备,以各地方的民族民间乐曲和传统的优秀曲目为核心,加强学生对各民间音乐特点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下,学习与演奏一些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在这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教学,在系统掌握有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能较好地演奏技巧较完整的、并具有一定篇幅的独奏曲,使学生们的音乐表现能力与艺术感染力向前迈了一大步,完全能够胜任器乐、声乐作品的独奏、合奏与伴奏。

第二,在前一阶段学生已打下了较扎实的学习与演奏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一些乐曲(合奏曲、齐奏曲、重奏曲等)拟订相应的左、右手演奏技法,并能在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前提下,为一些单旋律作品,为一些单旋律作品,作一些简单的编配,同时通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组织好中小学进行排练,较好地胜任中小学及中等专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器乐教学和辅导工作。

在完成了上述两步,并通过严格考核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器乐应用级的结业条件,由此而告一段落。

3.提高级。在经过严格考核,已完全达到应用级,并具有较强的演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部分学生,被选入最后阶段——提高级的学习。该阶段主要从技能技巧与提高演奏能力上加以强化,作品涉及面广,着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具有技术性与地方性风格的音乐作品,及一些优秀、经典的传统曲目,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量介绍一些外国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加强学生器乐演奏中层次、句法与色彩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具有一定演奏水平。

应用级与提高级的上课形式为一人一节的小课。

(二)有一定器乐基础的学生。入校后因为个体差异的特点,已不再适合上小组课,而此时应以小课的形式(一人一课)进行授课。这一类型的学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仍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教学任务。第一阶段为调整期(三学期时间),主要是纠正学生以前具体操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地为学生补足以前基础学琴时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为平稳过渡到应用级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第三阶段与上述的应用级、提高级相吻合。

三、器乐分级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这种采用器乐分级教学的方法,使得今后的器乐教学目的更明确,将那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纳入较为科学与系统、并具有统一衡量标准的轨道上来,克服以前教学中所出现的随意性;同时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也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的大锅饭的形式,使一些真正热爱器乐演奏,并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得到了继续深造与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更为他们今后服务于社会,拓宽就业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器乐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着想,从学生今后的实际出发,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器乐教学工作者所需探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改革需要我们不断转换思想观念,真正将这种新的观念与理念,落到教学的具体实际中去认准目标,统一思想,踏踏实实地为高校的器乐教学做一些实事。

上一篇: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水利地下设施的盾构法施工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