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联合一清胶囊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5 01:48:53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15~24岁的青少年发病率高达60%~95%,25岁以上的成年人也有30%的发病率[1],其中中重度寻常性痤疮症状较重,愈后易留下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及心理健康[2]。2010年5月~2011年5月,笔者科室采用红蓝光联合一清胶囊治疗中重度寻常性痤疮,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24例中重度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根据轻重度采用Pillsburg[3]分级法:随机分成试验组62例,男25例,女37例,Ⅱ度39例,Ⅲ度23例,平均年龄24.1岁;对照组62例,男28例,女34例,Ⅱ度34例,Ⅲ度28例,平均年龄22.5岁。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和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光敏及服用光敏药物者;③近2个月已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④半年前已用过维A酸类药物者;⑤有光敏性疾病(SLE、慢性光敏性皮炎)者;⑥有严重心肺疾病不能平卧者;⑦口服避孕药物者;⑧重度结节囊肿大于3个[4-5]。

1.3 治疗方法

1.3.1设备及参数:采用英国美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omnilax治疗仪照射面部,光源类型:LED高发光二极管,蓝光波长(415±5)nm,治疗剂量48J/cm2;红光波长(633±5)nm,治疗剂量126J/cm2,光定位距离面部4~8cm,正对面部上方,避免漏光,保护头发,每次20min,红蓝光交替进行。

1.3.2 方法:试验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每周2次,每次20min,口服一清胶囊(一清胶囊厂生产),3次/天,每次2片。早晚洁面后,皮损处涂氯霉素酊,治疗4周、8周后观察;对照组:口服一清胶囊,3次/天,每次2片。早晚洁面后皮损处涂氯霉素酊,治疗4周、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及发腥食物,注意防晒,避免接触光敏物质。

1.3.3 疗效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由同一操作者记录面部丘疹、脓疱、结节数目,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根据记录数据,计算出不同阶段、不同皮损减少的数目,根据疗效数来判定。

1.3.4 疗效判定标准[6]: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89%>疗效指数≥60%;好转:59%>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2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3.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124例均完成本次试验,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愈率12.9%,有效率72.6%;对照组治愈率4.7%,有效率40.3%。8周后试验组治愈率43.5%,有效率90.3%;对照组治愈率10.6%,有效率53.2%。

2.2 不良反应:试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面部皮肤轻微发红,1例皮肤轻微灼痛、脱屑,均未经处理,1~2h后缓解,无其他不适。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由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的病原菌大量繁殖的炎症反应,目前西医主要以口服及外用维生A酸类及抗生素类为主,但存在治疗效果欠佳和副作用大等不足。中医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异常及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温热热蒸于上,复感毒邪而发病[7]。而一清胶囊为一种纯中药成份大黄、黄芩、黄莲制成胶囊,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治疗痤疮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且临床使用未发现有明显毒副作用。

红蓝光痤疮治疗仪高发光二级管,作用机制:蓝光波长(415±5)nm能使痤疮丙酸杆菌内源生成光敏剂粪卟啉激活产生光毒环境,转换成单态氧,能迅速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蓝光还可通过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的跨膜质子流入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内pH值来杀灭细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8]。调节皮脂腺的分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生成。红光波长(633±5)nm通过光调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痤疮有关红斑的反应,加速血液循环,刺激机体细胞线粒体的活性,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促使巨噬细胞的生成,释放细胞因子,促进新陈代谢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调整基质蛋白酶使胶质再生,从而达到抗炎,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减少瘢痕的形成[9]。蓝红光交替应用,更能有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加速炎症消退吸收而达到抗炎,减少皮肤色素沉着和瘢痕的形成,促进痤疮的愈合。

综上,红蓝光治疗仪联合一清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少,安全、无创,整体疗效显著,患者易接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黄小兵,冯丽春.江门市中学生痤疮患病情况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32(1):14-15.

[2]于小兵,吴晓金,桑旭东,等.对痤疮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0):816-818.

[3]刘根起,陈树民.痤疮严重分级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2003,29:361-363.

[4]李康勇.窄谱蓝光联合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34(1):37-38.

[5]谢爱芳,赵少玲.红蓝光联合药物及面部护理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科学美容杂志,2010,78(2):34.

[6]黄林,付红仁,李惠,等.红蓝光联合治疗与单纯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对比[J].激光杂志,2010,31(4):73-74.

[7]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29-831.

[8]Ross Ev.Acne,lasers,and light[J].Adv Drematol,2005,21:1-32.

[9]戴耕武,潘 宁.皮肤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9-221.

[收稿日期]2012-02-07 [修回日期]2012-03-31

上一篇:重型药疹致皮肤损伤的护理 下一篇:强脉冲光及微晶磨削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