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8-15 01:17:59

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 本文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术氛围三个角度分析了如何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老师学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安全感、愉悦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主动钻研所学科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唤醒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更加认真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

一、教师因素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hobson)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测验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我们姑且不论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和后来的发展状况,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态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概括来讲,教师是影响师生关系的第一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这层关系中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可能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做到“师徒如己,反己以教”,真正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努力营造一种充满关爱、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素质:知识渊博(专业扎实)、认真负责(敬岗敬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我国在编的教师基本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是性格却是各不相同。谁也不能强求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突然变得爽朗活泼,但是教师必须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学生,以一种平等的视界看待自己的学生是极为重要的。我国现代教育家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宽容学生的过错,才能耐心地去培养每一位学生。

此外,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种教学相长的理论要求教师“教然后知困”,主动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观念。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爱好特长、心理变化,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只有采取相关措施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指对文化知识的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多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也应当是因材施教。

二、学生因素

在我国,因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人们通常会忍让,委曲求全,而那些敢为自己的权利努力争取的人则被喻为“小人”,体现在教学当中就是一种“权威―专制”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一种“王权”,是不可侵犯的,再加上中国“和合性文化”倡导人们隐藏个体自我,导致学生不敢主动接近教师,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这也与部分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有关。

学生要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敲门砖的作用。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知道“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表现优异的学生”。学生要主动努力改善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共享者。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与老师主动交流,与师长分享自己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快乐与烦恼(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信任他,喜欢他,从而进行真正心与心的交流)。

学生应当形成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明白教学相长的重点在于学,这种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过程,是一种全面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更要懂得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和社会经验。“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是指导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而教师就是这些自然规律、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传承者。因此,教师是文化的化身,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和文化一体。学生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学习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学生如果真正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楷模,就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学术氛围

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一种自由的学术会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否则就会成为为考试而耳提面命的说教,而说教往往会使师生产生矛盾。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的学术,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所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其实学术自由不仅针对高校,同样适用于中小学,不仅要使教者学术自由,而且要使学者学术自由。

基于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学生们也会在这种环境下受到老师的影响,课堂就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而是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像欧洲中世纪的学者一样,在辩论争吵中把知识的顶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学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这样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会使研究成果斐然,会使师生关系焕然一新。事实也可以论证这一点,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却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人才辈出、学术成果累累,究其原因则是学术上的自由与管理上的民主及师生的和谐相处。

为创建自由的学术气氛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学术自由的原则,强化学术权力,实行民主管理。具体表现为“在高校内部,有关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问题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由学术性机构作出决策,而行政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校长等行政领导在参与学术事务时,不应以领导者身份出现,更不应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应以教师的身份和民主的方式参与其中”。相信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学术和师生关系将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春苗,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教育探索,1998,(1).

[3]张释元.师生关系:一种社会文化的镜像[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2).

[4]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张剑秋.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及历史启示[J].学术探索,2002,(2).

上一篇:教师怎样做好家访工作 下一篇:论教育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