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研讨鉴赏谈诗歌中的“诗眼”

时间:2022-08-14 11:14:02

从高考研讨鉴赏谈诗歌中的“诗眼”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什么叫诗眼呢?就是指诗词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字句。刘熙载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词曲概》)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杨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贺贻孙云:“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诗筏》)薛雪云:“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之工,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诗文之能事毕矣。”(《一瓢诗话》)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口。可见,诗眼乃是一诗之神,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能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活飞动。而诗眼在诗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因而鉴赏诗歌,要抓住诗眼,才能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近人刘公坡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一般说来,古人炼字为了使诗眼明亮,大多是准确地选用动词和形容词。这一点19世纪法国莫泊桑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诙谐来避免上述的困难。”

诗眼贵亮。亮丽的诗眼是炼出来的。古人炼字,一是强调字句炼得新奇而正确。清李渔《窥词管见》:“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吾论古人。古人多工于此技。有最服余心者:‘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是也。”二是强调炼字要精确而又有天然之妙。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新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炼字贵坚凝,又贵妥溜(自然顺畅),句中有炼一字者,如‘雁风吹裂云痕’是也;有炼两三字者,如‘看足柳昏花暝’是也,皆极炼如不炼也。”“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

从诗眼来看,古人炼字常注意通感、人格化和化静为动。如张先《天仙子》词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全词的关键句,“破”和“弄”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将云、月、花三种景物人格化,使之富有生命感。特别是“弄”字,被今古文人赏识,它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撩拨着含羞的花儿,花儿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柔美的倩影。有了“弄”这个诗眼,花的美好形象,鲜活足够跳脱,呼之欲出。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之眼者,有一句之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这概括地阐明了诗眼具体表现的多样性。

(1)具有诗眼作用的字词。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词,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喜”与诗中“好”字最能显现出作者的感情。细品此诗,正因为“春雨”“润物细无声”,才称为“好雨”,作者才欣然出门观看,字里行间隐含着诗题中“喜”字。所以,鉴赏这首诗要紧紧抓住“喜”字,透过这个诗眼,去质疑、寻根探源。

(2)具有诗眼作用的句子。往往这类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永济先生谓:“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致。”又评末句云:“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传千口矣。”(《唐人绝句精华》)毫无疑问,这首诗末句为全篇之眼。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写对越人介绍的高大雄奇天姥山的强烈向往;第二段写“因之梦吴越”的离奇变幻,五光十色,令人惊心动魄的梦境;第三段写梦醒后的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正是在前两段基础上的内心世界的表白,点明写作意图――政治上失意,感到平生抱负无法实现,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为表示对权贵的鄙视,诗人借对非现实的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把美化了的梦境与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这首诗只要抓住最后一句这个“诗眼”,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诗《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就是全诗的诗眼。

高考题《过香积寺》是王维的后期作品。诗人在四十多岁时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一边潜心禅事,一边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此诗就是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走访香积寺的见闻。诗人听到寺院中悠扬的钟鸣声,于是决定专访山寺。在清泉相伴下穿行于蔽天的松林之中,冷寂的环境,让他感到禅理的高深,而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所追求的,于是产生了“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消极的遁入禅境的情怀。

香积寺是名寺,诗人当然不会不知。“不知香积寺”,只是说明诗人只知其名,未尝亲历,暗寓了久仰盛名、初次拜谒时的兴奋之情;“数里入云峰”,正面写入云峰,而实际上写了香积寺所处环境的幽深清冷。“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山深林密,人迹罕至,闻寺钟之声而不知寺之所在,给山林添了层神秘的色彩。“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流泉遇山石,响声似在幽咽,日光照深松,显出一些寒意。“泉声”句写幽静,“日色”句写深僻,是全诗创设冷寂意境的关键。在如此幽冷孤寂的山林间游赏,诗人能不萌动禅心!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注此诗云:“‘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幽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俞陛云《诗境浅说》注曰:“五句言山泉遇石阻之,乃吞吐盘薄而下,以‘咽’字状之。六句言烈日当空,而万松浓荫,但觉清冷,以‘冷’字状之。非特善写物状,状写山中闻见,清绝尘寰。”此二句,前人已多有评论。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诗眼”分别是“咽”、“冷”二字。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上一篇: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警惕网上成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