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趣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4 09:30:14

浅议趣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但与教材内容有关,更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主要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设疑、适应学生心理三个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语文;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倾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挖掘以趣教学、以情导学的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的内容,提供和谐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愉悦的心境,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尝试过在课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从心理上克服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教师可以在现场模仿翠鸟刹那间窜出芦苇的动作,或临时叫学生表演,教师配音朗读,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又如学习《春晓》这首古诗,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尽可能用“眼、耳、鼻”等感官去感受春天大自然中鸟语花香的气息,以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语文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也表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并总是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悬念往往能引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兴趣,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关键处设计扣人心弦的悬念,能让学生迫切地去搜寻答案,消除悬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悬念。一般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因篇幅有限,留下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而深入读下去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设置悬念,并引导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课文,丰富知识。

三、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经历着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即从有趣向乐趣到志趣。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着重在有趣和乐趣两个阶段下工夫。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学上应注重新颖、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仅乐学而且能学。7~12岁的儿童思维结构初步形成,带有很大的形象性,接受知识或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环境。低年级教材非常强调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儿童语言、陶冶情操都非常重要。课堂上的朗读应采取多样、易于低年级儿童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读书的兴趣,通过读书来训练学生的语感。低年级儿童的模仿力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朗读。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将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听音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读、齐读、个别学生读等。给予充分的时间,人人参加读书活动,要求读书时口、耳、脑并用。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发展,在交流中竞争。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学习兴趣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一旦培养起来,将让孩子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大课题。

(作者单位 甘肃省岷县蒲麻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