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数据顶板平整度调整

时间:2022-08-14 06:10:18

双数据顶板平整度调整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性价比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作为一个工程施工人员就必须努力让业主肯定我们的工程质量、施工工艺、以及毛坯验收。这其中最显著的是顶板水平度、墙面垂直度、阴阳角、截面尺寸、房间方正度、空鼓等等,如果上面这几项都能满足规范要求的话就会给业主在装饰装修过程中节约相当大的成本。所以我尝试在施工过程中用双数据控制顶板水平度,使顶板平整度和楼层净高控制更精确,希望通过推广以后能得到消费者内心的肯定和地产公司实测实量体系的认可。

关键词:双数据、过程控制、水平度调整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1硬性规定和装修隐患

1.1房地产公司的要求

平常甲方实测实量在进行顶板水平度测量时:大板会选择9个点,小板会选择5个点。这种实测实量体系对一般的地产公司用单数据基本上是能满足要求。但对于像万科实测实量体系比较前瞻的地产公司,对顶板水平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大板选16个点,小板9个点并且有附加规定目测最差处),所以我们用单数据和平常的模板支设方案就满足不了业主水平度偏差1.5cm的要求,从而会影响业主对我们的评价,所以我在施工中尝试用双数据调整顶板水平度。

1.2毛坯房移交精装修

如果同一块板水平度偏差太大,精装修单位接收后要通过多次找平才能将天花找平,后期会因为找平层太厚造成脱皮、甚至掉落;并且造成业主材料浪费。

2 顶板平整度的控制

2.1梁底标高控制

顶板平整度控制的第一步是木工在立杆上标记水平线,木工记在立杆上的水平线将确定梁底的标高,所以梁底标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顶板水平度的好坏。

2.2板面标高控制

木工将水平线标记到立杆上以后,就按照计算好的长度从每根立杆的1m线标高往上测量出顶托的高度,然后按照铺设钢管主龙骨――架设木方――铺设模板的顺序完成顶板。

2.3五零线标高控制

板面模板完成以后从墙柱纵向钢筋上标记好的50线标高往下测量板面四角,如果四角量出来的数据偏差不超过1cm,顶板水平度就很容易调整了(因为平常调节最难控制的就是四个死角)。

2.4支撑体系和原材料的控制

首先是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顶托的尺寸要求都应该按照方案控制;原材料应该选择尺寸相同的木方(槽钢)及模板。

2.5关键数据的控制

2.5.1钢管主龙骨上的木方端头距离梁或墙竖向模板的距离如果过大,浇筑混凝土以后顶板下面木方端头和墙梁竖向模板中间的部位就会下凸,距离太小则会影响木工拆模,所以间距以十公分为宜。

2.5.2立杆与梁或剪力墙之间的距离,立杆对梁一般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靠梁这一侧立杆可以设在木方的端头;立杆距离剪力墙的距离以30公分为宜(方便木工剪力墙模板的安装和拆除),但这侧主龙骨上木方一定要保证与剪力墙竖向模板之间的距离(10公分左右),如果有梁和剪力墙同时存在的以剪力墙要求为准设置立杆。

3 混凝土浇筑前后对顶板水平度的调整

在木工墙柱模板都安装以后(不包括拧穿墙螺栓),就可以调整顶板水平度了(调整水平度尽量不要影响施工进度)。首先是架设仪器,根据施工中观察发现,如果在往立杆上打同一块顶板的水平度时转动仪器的次数越多误差就会越大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其主要原因是仪器支架过轻,可能在仪器转动的同时脚架会跟着有轻微的晃动,由于楼地面不平整,离仪器越远的的立杆对数据的影响就越大;其次就是往立杆上标示塔尺上显示的数据,所谓双数据,就是在同一根立杆上写两组数据(只是针对靠梁边和剪力墙的立杆需要写双数据)。

3.1第一次数据调整:调整过程中第一组数据是顶托靠梁或剪力墙一侧的数据(紧贴梁或剪力墙);第二组数据是顶托另一侧向顶板中心方向15公分左右,如果是顶板的四角第一组数据就必须把塔尺顶到客观条件允许最接近阴角的地方,中间的立杆不必要写双数据,标高超过四周顶板2-3mm即可(防止顶板中间弯矩过大导致下沉)。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位置必须要一致(统一写在横杆或立杆上),防止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数据混淆。

3.2第二次数据调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水平度进行第二次调整(方法跟前面一样),待整块板浇筑完就可以调整,切记不能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楼板的结构使用性能(因为夏天气温较高混凝土初凝收缩较快),导致楼板裂缝或渗水。

3.3如果顶托处数据与周围检测点数据偏差较大,则按照这块板的其他所有检测点平均数值对顶托进行升降,直到数据与其他检测点相近为止(2-3mm)。如果是这块板的阴角某个部位数据比其他检测点数据偏小,就在该部位重新设置立杆回顶,数据调整到与其他检测点相近;反之则调整其他检测点数据与该部位相近。在同一块板数据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以某一个平均值为标准,可以全部在大于这个平均值的方向偏差2-3mm或者全部在小于它的方向偏差2-3mm,避免同一块板在两个方向上都有偏差值。

4 结语

在建筑业发展的高速路上,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达不到精益求精,我们将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去奏响明天的篇章,传承我们的企业文化。

上一篇:大型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盖挖地铁车站防水工程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