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欣赏到模仿

时间:2022-08-14 05:54:04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性地开设欣赏课教学,通过对作品的玩味,让学生产生喜悦认同、羡慕的情感,甚至有想模仿的欲望或创作冲动。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将欣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对感兴趣的事物从动作、语言、重复、技能、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从欣赏到模仿是从心动到行动的过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行之者,”由“虚”到“实”,以模仿促欣赏,让欣赏“落地生根”。

[案例展示]《中国青铜艺术》

(见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9课)

教学目标:1.欣赏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部分青铜工艺美术品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悠久历史,最主要的是青铜器艺术作品的高度成就。看着这些艺术品,能说出自己看后的感受。2.模仿目标:尝试用雕塑纸工等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黏土、白板等。

教学过程:1.出示“曾侯乙编钟”,播放用这个编钟演奏的《屈原问渡》。讨论:你知道这首曲子是用什么演奏的吗?你知道“曾侯乙编钟”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在讨论中,出示图或演奏的画面,让学生明白古人发明的青铜器乐器,音律是这样准确,音色是那么优美。2.配乐欣赏:《长信宫灯》、《四羊方尊》、《马踏飞燕》(教师可以提前配好解说词,然后在音乐声中播放,做到图、声、色、形有机融为一体。)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感受,再解说,抓住特点说,如《马踏飞燕》,腾雾凌空如追风,两千载,瑰宝尘蒙,重抖擞跃上葱茏。3.让学生展开文本:说说最喜欢的青铜器作品。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牛虎案》很有趣,饿虎扑食,牛护其子而不惧,我们看到竞争,更能看到母爱;有的说,也有可能古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产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他们可能有“坐山虎牛斗,从中捞一口”的不纯动机;有的说这个作品的故事内容是一方面,关键是这个作品表现的形象很生动,每个动物表现的力感和相互拼搏的合力,让人看到的是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学生的种种解说不一定全对,但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分歧与争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对这件作品的喜爱。4.选出自己喜欢的青铜作品,亲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制作一件青铜器。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描摹方法摹出喜欢的青铜器,有的用面团或泥巴捏出青铜器的造型。有位同学在做司母戊鼎时,还别出心裁地用萝卜刻出鼎的一面,像做模具一样“模”出了其他三面。

[案例说道]激发兴趣,尊重个性

在《中国青铜艺术》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通过模仿接触经典,直击学生的心灵,使“老古董”焕发“新生机”,不是靠说教就能唤起民族自尊的,模仿是对欣赏的提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处理点线面、疏密、层次的关系,不是靠教师讲讲就能解决的,只有让学生做,才会知道其中奥妙。“儿童是天生画家”,他们的模仿不要局限于对古人的重复,那种天真烂漫的想法“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天趣,更是一种创意,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创意,少修改,多理解。

一、全方位的展示,让学生看到实物或模型

对于中国青铜艺术,小学文本上出现的作品网上都是可以购到模型的,一般学校都有能力购买。没有条件采购的,也可以用多媒体从不同侧面展示作品的形象,教师可以课前自己仿着这些作品的样子捏一个,自己先做一做,然后让学生仿,才会知道难点所在。

教学《中国青铜艺术》时,《牛虎案》、《铜马》、《铜灯》都是我用泥巴捏,然后放在草灰里烘烤而成的,至于《贮贝器》难在布局,《人虎相抱图》难在造型太过繁杂,此两件,我做不了,好在网络时代,购物是很快捷的,信息是很畅通的。像这类高难度的作品,小学生只能欣赏,难以操刀。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有的学生喜欢这种高难度的挑战,他们做的时候,不求细节,只重大体形象,《人虎相抱图》那么复杂,学生做起来,虽然有点“四不像”,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人抱虎。只是他们做得比真品要温柔得多,粗糙得多,其实小学生学美术要的就是个性化解读与创意。

二、个性化的解读,突出学生对作品的独特解读与强调

小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欣赏与模仿,大多是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对他们的求全责备,就是对他们兴趣的扼杀,他们对局部的理解往往就是他们个性化的彰显。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有时有不同的想法对《牛虎案》创作本意,有的同学揣度为“坐山观虎斗,只想捞一口”的想法,也算正常。

除了对作品创意的个性解读外,还有对作品的局部表现,小学生大多只在意他感兴趣的部分,更多地会着力表现喜爱的那一点,用我们的眼光看,好像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在他们的眼中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对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要因材施教,小学美术要播下的是爱的种子,要教的是艺术的启蒙。他们能表现出其中一点就是成功,我们要指导的也就是他们看重的某一个点,放大他们眼中的某一个点,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三、人性化的教育,呼唤教师细致入微的人格魅力

我在教学中,教中游的学生能耐住性子,和风细雨,但对有的学生却会剑走偏锋。如教学《瞧这一家子》(见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18课),由欣赏到模仿,当时,我正好代儿子班的美术课,让全班同学欣赏课文上非连续性文本,他们一下子就被那些图画吸引,看后各展所长创作梦想的一家子。再看看儿子创作的作品,他用橡皮泥捏了自己、我和妈妈。在作品中,他把我糟蹋得不像个人样:把我的眼珠子捏成了长棍子似的,突出得老远。我当时狠狠批评了他一通,说他恶作剧,全班同学也拿他和我当笑料。

回家后,他还气呼呼的,一细谈,原来他是想表现我“目光如炬”――因为我看人常常是不怒而威的。

没想到儿子这么有创意的想法却让我给“粗暴”地批评了。

总之,在小学美术中,无论是欣赏还是模仿,教师都要洞悉教材,更洞悉学生的内心。

上一篇: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探究 下一篇: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