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

时间:2022-08-14 04:28:12

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

摘要:侗族建筑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中一种富有特色的建筑类型,其建筑装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更是优秀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承载体。本文以贵州黎平县肇兴寨的侗族建筑及其装饰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其文化意蕴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侗族建筑的环境布局、结构及其表面的装饰三方面进行相关考察,浅谈其所呈现的审美向度与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解读侗族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之所以然,以期唤醒人们建立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另一方面,为建设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或其群落提供些许具有可实际操作意义的办法及经验。

关键词:侗族建筑;文化意蕴;审美向度

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特色鲜明、匠心独具,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侗乡文化的土壤之中,它既是深厚而绚丽的侗族文化意蕴及深厚的哲学底蕴的体现,又是其人文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因此本文从其文化意蕴的视角去审视侗族建筑的装饰,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1侗族建筑装饰艺术及其审美向度

侗族建筑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建筑类型,其装饰艺术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性,是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的统一。本节拟以布局、结构、装饰这三个审美向度之要素为主要内容,来阐述侗族建筑装饰艺术与文化意蕴之关联性。

1.1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布局之美

侗族建筑所处地貌特征大多以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为主,因而其在选址之时需讲究与山水结合的和谐配置,并以“山脚河岸型”“平坝田园型”及“半山隘口型”这三种类型为主,但无论如何皆是“依山为址”“傍水而居”的格局。由此,这种格局既体现出了侗族人尊崇并结合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地形的生态性原则,又与其讲究“风水龙脉”的传统文化有关。其中,他们将生活区定位于村寨的“龙头”之地,并在“龙头”前面筑以由溪流所环抱的开阔的坝子,再在其后配以起伏跌宕、怪石嶙峋的自然山脉作为背景,来共同构成建筑布局的审美基础,并以此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按照当地风水文化习俗:人们在溪涧上架设多座风雨桥的建筑手法来“封住”财源,以防溪流会把“财源”带走;加之,他们通常会在寨后多植翠绿竹林,以此来阻挡后山怪石嶙峋的煞气,这些也是文化意蕴在布局中的真实体现。因此,从建筑的选址开始直至今日所呈现出的这看似紧凑且优美的建筑村落,其实都无时无刻地不反映了侗家人的生态观及文化意蕴,这二者合一所反映的村落布局之美,同样也是一种与生态和谐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这一文化意蕴的体现。

1.2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结构之美

在黎平县肇兴寨的侗族建筑中,建筑技法精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要数公共建筑中的“鼓楼”“风雨桥”以及分布范围最广的干栏式木楼了,它们均是通过巧妙地处理空间结构的联系、转换和过渡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整体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鼓楼是其建筑群的中心,其最初的外形就是通过仿照大杉树的造型而设计并建造起来的,这与侗族人的“自然崇拜”这一宗教文化现象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侗族人的祖先是古越人,而古越人有着从一开始就“依树而居”的习惯,即以单根粗大的杉木作为承重柱,后来才逐渐改为由四根柱子来组成的内环柱,另再立副柱加横枋竖爪于其上向四面伸展,以此构成自上而下逐层内收的横穿直套的枋、柱网状的空间建筑体,从而逐渐形成今天侗寨的鼓楼;加之,在实际建设中并没有统一的设计图纸,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风雨桥也是其中具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肇兴寨共有5座风雨桥且均建在河溪之上,它们大多约10米,桥的上半部分由亭、塔、廊组成;内部结构多以凿木以相吻,并以榫衔接的方式而建。它不仅是居民出行必经之地,也是休憩娱乐的场所,从桥廊两侧供人们休息下棋、摆龙门阵的长凳便可体现。风雨桥除了前文所提及的挡住寨子的福气之外,在廊桥桥亭中还设有神庙,以供居民举行祭祀活动。因此,风雨桥这一侗族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有着工艺精湛的结构之美,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成为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栏式木楼是在侗族建筑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主要受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气候资源的影响。虽然黎平肇兴侗寨所居之地多山多雨,坡多地少,但干栏式结构却可以不过多地受地形变化的约束,而是依山就势地在不平的地面立柱或水中打桩而建成,这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势和空间,加之丰富的森林资源也为干栏式的木构建筑的修建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侗人的文化传承也与干栏式木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侗人与古越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古越人曾有着“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习俗,故至今还保留并发展着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由此,才形成了这种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并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艺术效果的干栏式木建筑群落。

2侗族建筑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粗略的考察和浅显的分析后,本文将从统一性和差异性这两个方面对其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的关系进行概述。

2.1统一性

侗族建筑无论从建筑布局、结构还是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来看,均可以发现其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父系氏族社会观念促成了侗族人聚族而居的建筑群落布局的产生。其二,鼓楼这一建筑形式的造型多与杉木相似,这也是侗族人崇拜杉木这一传统习俗的体现。加之前文中所述的在建筑最初的选址、选材以及设计活动中无不贯穿着“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习俗,以及在建筑的装饰方面也体现出的侗人对自然崇拜的思想等文化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侗族建筑的审美形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向度二者相互统一的关系。

2.2差异性

本文中提及了诸多侗族建筑类型,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它们之间除了共性之外,每个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内在差异性方面,由于每一个户主的审美趣味也略有不同,并且工匠技艺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建筑的大小、形式、形制及材料也不尽相同。加之,由于具体的地形环境、家庭背景、生活习俗及经济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外在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了建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也使得村寨装饰的美感最终有了多样性文化内涵的体现,此二者之间互相协助,共同构筑了完美的建筑形式。

3结语

侗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作为村寨的一部分,它所呈现的不仅是形态或技术方面的独特意义,更是文化艺术层面的熏陶及其引导下产生的文化价值:其中讲究的环境布局、精湛的建筑结构以及美轮美奂的装饰所形成的独特风姿,不仅展示出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把其民族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一个新的审美高度。这就要求在保护传统建筑或者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的同时一定要从建筑层面升华到艺术层面,从物质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使人们深入地去了解建筑装饰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某一民族的建筑及其装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乃至科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侗文化的理解,最终更好地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恰当地运用于保护传统建筑的活动以及现代民族性建筑的设计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4.

[2]…侗族简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84.

[3]…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汪峥 单位:厦门大学

上一篇:半坡彩陶纹饰在装饰艺术的实践 下一篇:现代装饰艺术与绘画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