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职业电影批评,就没有电影市场的繁荣

时间:2022-08-14 03:46:43

没有职业电影批评,就没有电影市场的繁荣

不是所有的电影评论都是电影产业的组成部分,但电影产业却必须有电影评论环节的推动。这种引导观众电影消费的电影评论,就是所谓的职业批评。

近年来,随着电影的社会影响扩大,电影资讯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泛滥。应该说,过去从来不注重营销的中国电影如今也开始明白,电影不仅是“生产”出来的,而且也是“吆喝”出来的。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电影的制作发行方往往不择手段设置议程,吸引关注,甚至打压不同批评,虚假信息(包括投资信息、票房信息),制造污点新闻,“忽悠”观众进电影院。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却缺乏中立的、相对权威的、能够引导市场的电影评奖、批评和推介机制,导致电影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严重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而且,随着电影制片方恶意营销行为的不受任何监管,中立的电影消费引导体系的严重缺位,这种由产品供应方控制电影信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单方面支配的评论,不仅会伤害评论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会带来观众对电影的不信任,最终带来电影消费的危机。因此,建立一种为观众电影消费服务的市场引导体系,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从国外电影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媒介批评、媒介推介、电影奖、排行榜等等,往往都是最有效的电影消费引导手段。但是,在中国,目前电影评奖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缺乏年度性,缺乏引导性,更缺乏与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良性互动,而电影评论更是或者学院派的自说自话、自产自销;或者完成御用任务,缺乏职业品德;或者观念陈旧、专业水平欠缺,缺乏鉴赏力和判断力;或者缺乏表达技巧和传播渠道,基本不能与观众接触沟通。今天的电影观众缺乏可靠的方式和渠道来了解消费对象。

在一个正常的电影市场上,电影评论一定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环节。在电影发达市场上,主流媒体一般都开设有专门的电影评论专栏,由2-4位相对固定的电影评论家对当周上映的主打影片和独立院线的特别影片进行简要评介,并给出自己的评分,写下针对不同观众的推荐意见,甚至会提示读者,哪部电影更适合全家观看,哪部影片更适合谈恋爱的年轻人观众,哪部影片更适合“电影迷”观看……。而电影观众也大多通过这些媒体的评论、推荐和评分,决定本周是否去看电影和看什么电影。因此,在美国一个权威的电影市场研究项目中,电影评论被看作是对电影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新片上映前和上映第一周的媒介评论,常常能够反映出电影市场对该影片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

这些电影评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引导作用,原因无非四个:第一,评论者是职业电影评论者。所谓职业,意味着评论者是依靠评论的权威性来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而不是依赖制作者的“红包”或者领导的青睐而生存的;第二,评论者的定位是鉴赏家而不是学者。鉴赏家是用专业的眼光帮助观众选择电影“商品”,告诉观众商品的优劣而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第三,评论者与媒体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媒体因为评论的“权威性”、“客观性”、“大众性”而获得读者,评论者因为媒体的需求而获得社会地位和行业地位,所以,评论者与媒体大致会保持比较固定的关系;第四,职业评论家具有电影专业水平和鉴赏个性。一般媒体都会有2-3位鉴赏个性略为不同的专业评论家写电影评论,为不同的观众带来了不同的鉴赏选择。

但是,目前,中国电影却基本没有这样的职业评论家和媒介平台。我们一方面应该改革目前过分同质和双年举行的电影评奖方式,为健康发展的市场服务,使之年度化、专业化、市场化;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推动电影职业批评,通过电影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通过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培植权威的电影信息平台和推荐平台,限制恶意营销,形成一种相对中立、权威的电影消费引导体系,取信于观众,引导观众消费。

如果有一天,电影观众信任于、习惯于从每周的媒介评论和推介中选择和决定本周的电影消费行为的时候,我相信,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次和观看频率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才会真正到来。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电影评论都是电影产业的组成部分,但电影产业却必须有电影评论环节的推动。这种引导观众电影消费的电影评论,就是所谓的职业批评。中国电影一直在等待着职业电影批评和批评家的出现。

尹 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如何与好莱坞“博弈” 下一篇:《革命到底》:活着的和死去的都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