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感悟人文

时间:2022-08-14 03:19:45

依托教材感悟人文

摘要:人文素养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以教材为依托,努力挖掘语文新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环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行动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依托教材;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5-0077-0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其核心体现是具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灵,懂得关照自我、关爱他人、关护自然、关心社会,简言之就是懂得如何做人。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基础课程。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教材必修部分也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新教材中所蕴含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用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哺育学生,使语文回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理应承担育人的重要责任。

二、挖掘语文新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

语文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是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师提示下引导学生作人文领悟。语文教学要回归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真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认。新课标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处处闪烁着人文领悟的光辉。教师应依托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新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引领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揭示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人文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美文的体验。新教材选录了很多美文供学生阅读和鉴赏,达到“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目的。如《荷塘月色》中:荷塘是美的,月下的荷塘更美。作者朱自清在人世间失去了安宁,却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寻得了安宁。这使得生存在人世间、面对纷纭世界的人们,在一次次遭遇挫折,心灵饱受折磨之时,去寻求解脱、探幽觅静。是美景引领人们忘却烦忧,放下纷争,进入一个心空意明的境界。由空生明,人们得以领悟许多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道理。自然美能使人们灵魂升华,忘却一时的荣辱得失。这就是一个在荷塘边漫步求静人的心灵告白。学生在和文本对话中体验亘古的自然美,发现灵性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品质的感染。新教材选择了很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等,都能引发学生对千古风流人物在急浪淘沙中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篇,倾注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憾,引起对人生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疾恶如仇,伸张正义的优良品质。

3.情感的共鸣。新教材中的很多充满亲情、友情、爱情的选文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世间最纯朴又最真挚的亲情,能唤起学生的惜爱情结。又如韩愈《祭十二郎文》述手足之情,泪随墨挥,凄楚动人,感情极尽往复,时而悼十二郎,时而自悼,时而疑,时而信,时而痛呼长号,时而凄咽絮语,不愧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4.人生的引导。新教材中有很多诠释人生哲理的美文,如《(宽容)序言》《我有一个梦想》等。内容涉及人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向情感趋于冷漠,道德认知滑坡、价值观呈现错位的当代人传输了一种正能量,对当今生活无忧,但缺少生活动能的中学生来说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人生关怀、历史追问、民族气节、忧患意识、深挚情意等人文精神,正是当前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所缺失的,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素养资源,能唤醒青少年心灵深处的人文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一线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学环境。

1.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语文课程,就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身教胜于言教,在举手投足间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在润物无声的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要为教育付出真心。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只有营造一种亲切和谐、宽容信任和“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教学情境和情感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要依托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教师要在充分发掘教材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创设有效教学的互动情景,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咀嚼词句来感悟人文,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分析、升华,昭显文意,给人启示。笔者在教学罗素的《我为何而生》时就抓住“渴望”“不可遏制”“支配”“单纯而强烈”这些关键词语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在使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情操得到熏陶,真正体验到与新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真谛。

3.教师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的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而作为人力资源后备力量的学生,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培育又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教师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把教学延伸到社会新时空,让学习扎根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使语文教育社会化。例如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民歌民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胜风物、古老习俗、特色民居建筑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化寻根……

总之,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寓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意义。我们需要物质文明,但我们更需要精神文明。人文素养的提高将使学生知耻,守信,有操守,感恩;能遵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敬伦尽职,敬业守信;能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同时,也一定会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炳乾.语文素质教育浅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我”就是习作 下一篇:澳大利亚Bankcard退出银行卡市场的回顾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