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探航”相遇

时间:2022-08-14 03:11:57

相遇,总是美丽的!

有些人,注定要被留存在心灵的深处,像书房中那盏淡黄的灯散发出的温暖的光,映在身上,暖在心间。有些事,注定要被铭刻在记忆的长廊,像雕梁飞檐下那一枚铜铃叮咚出的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响在耳畔,记在心头!

2009年,盐城,我与“教海探航”第一次真正相遇。

深秋,草木摇落露为霜,平添了几丝寒意,盐城实小的报告厅内,却是一片春意。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点评,矍铄健朗,妙语不断……一场“教师,做个思想者”的沙龙正在进行,嘉宾间的思辨追问也罢,作画言志也罢,一切都是那般地自然、妥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时间场内笑声不断,掌声四起……

我坐在第一排,手托着腮,仰望着这群熟悉而又陌生的“探航人”,灯光打在他们红润的脸上,那老者花白的头发似乎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一切是那样的神圣――这是思想者的光辉!

沙龙结束,如潮的掌声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我拼命地鼓掌,掌声未落,身旁已有一人落座。正是那老者――成尚荣先生。我轻轻地打了个招呼。先生侧过身来,望着我:“你今年的探航题目是什么啊?”“感受性阅读:守望阅读教学的生本时代。”“我有印象,写了些什么,说说看?”我有些忐忑:“我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定位:课标观照下‘以生为本’的深情呼唤;定度:构建内容与形式并驾的有效课堂……”该死,出状况了!心揣小鹿的我竟然忘记第三个标题是什么了,礼堂里太热,我的脸上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细密的汗珠。“还有一个是……”“还有一个板块是‘定法:走向生本时代的智性应变’。我记得这三个标题,昨晚翻看了一遍,还有印象。”

我一时愕然,偶然的一次邻座,偶然的一次交谈,偶然的一篇文章……他竟然记得!这不是最强大脑,是什么?!

“为什么选这样的题啊?”……脑袋嗡嗡的我忘记了当初是怎么回答先生的了,只记得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他,却忘记了要他的号码,一时遗憾无比。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第一次交谈的话,那就是――。

第二次的交谈,同样是出乎意料。

半年后的一个夜晚,大约九点半,我和妻正在聊天,电话骤然响起,竟然是先生!“我在外地,今天遇到你们老家的几位老师,想起给你打个电话。”我“哦哦”了好久,心中一阵惊喜。聊了一会儿孩子,先生问:“今年探航的题目定了吗?最近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新收获?……”我一时支支吾吾,又“哦哦”了好久,只顾着忙不迭地感谢先生的关心。电话那头似乎有些生气:“我是想听听你的见解的,哪来那么多的客套话?……你得学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句子。”随后不久先生挂了电话,我的汗又下来了。

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莫言说: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他的“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作家是这样,我们呢?我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吗?作家用笔写出属于自己的地方,而“探航”,不就是我们用实践、用探索找寻属于自己的那块地方吗?

那年的“探航”文章,我做得更用心了,从杜威的《经验与教育》到《经验与自然》再到《我们怎样思维》;从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到《课程标准》再到名师们的博客……一点儿也没敢松懈,阅读、联结,实践、整合……我一次又一次地找寻,一次又一次地发现,终于,第二次收获了一等奖证书。

盐城那次“教海探航”颁奖活动,让我遇见了许多痴情的水手、厉害的水手――我知道了连续拔得头筹的魏星,知道了钻研习作教学、自成体系的吴勇,还知道了水手云集的淮安实小!

一天听课间隙,我向旁边一位淮安的女老师打听卞志鹃――因为之前从《江苏教育》上看到过她的成长故事,知道她是我们家乡人,又是“教海探航”的杰出水手,真想向她多请教请教。

那位女老师不禁莞尔,说:“我就是。”梨涡浅笑,一如家乡的虞姬泉水,温润恬淡。我抱歉地笑了笑,就这样和卞老师结识了。

那一年,拿到探航论文的改稿通知,已经迫在眉睫,可我还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焦躁之下,想到卞老师,顾不上她还担负着繁重的课业和学校的科研工作,冒昧地将邮件发了过去。

没有想到,很快,卞老师便将修改的意见发了过来――

文章拜读,共鸣、顿悟――魏老师把“儿童立场”的理论提高到我不能及的视域,很钦佩;同时也被文章中来自于教学实践的鲜活力量深深打动。学习了两遍,仍不敢贸然评价。近两日琐事特多,今天终于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竟然也不能提出什么建议来,实在有负魏老师!

“秘妙”一词源自王国维语,很抢眼。文章立足点小,语文味浓;深入进去,铺展开来,梯度鲜明,实践与理论相映互证――这样的实在的文章,给我的教学和研究启示不少。魏老师所言困惑,仔细想,又不能再仔细想,恐怕乱了自己的思路――直觉,特别是一开始的模糊感觉,虽不成熟,也许能应付回答――因为不成熟,所以不必惧怕正确与否。

儿童经验的定义确实引用得多,由远及近,倒也很贴切,我以为此段内容非常重要,是教学重建的一个基点,不可删去。“儿童经验的意义”之下的三个小标题需要再斟酌,是不是可以再简洁、鲜明一点?

第二个课例的展示,确实比较冗长。“词串文”一块可以考虑不用,突出“褪色”、“二十余里”两个片段,与前面案例衔接;“乐谱”的片段与后面的“走近海鸥”片段的标题不合适――这几个教学片段需要从整体上设计标题,突出“儿童经验”或者是“言语学习”的理念。

课堂实施策略一块的阐述,第一个标题内容流于一般性,第二块最好,第三块缺少子标题。建议将第一块内容压缩,凸显第三块。

“启示,课程向儿童经验敞开”一块最不能少,只是两块内容应该从“教学觉醒――成为儿童”“课程架构――融入儿童”(我的语言总是浅而白,惭愧)两方面展开,从教学走向课程,这样是不是更清晰?

期待魏老师的好消息,愿与魏老师分享并一起思索、前行。

之所以将卞老师的回复全文录下,因为每每读起,心有不忍。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她伏案细察、推敲修改的忙碌与辛劳。

后来每次写“探航”的文章,我几乎都要将此文拿出来读上一读。从框架的梳理到字词的斟酌,卞老师手把手给了我最鲜活的指导。师恩难忘!

再后来,找我一起备课的老师也会感谢我一直的陪伴和细致的建议,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没来由地想起卞老师,想起她那暖心的微笑。

第三位老师,可能到现在他都不知道有我这样的一个人存在,不知道有我这个编外的学生。他叫张廷亮,原来是连云港市教科所的所长。张老师的博客很出名,他善写,更善教。

说认识张老师,似乎不对,因为我们从未见过面;说我不是他的学生,似乎又不对,因为我一直在他的博客中研学。人们常说,“探航”论文是做出来的。但,这之后还应有一句话,“探航”论文是“写”出来的。怎么写论文,对于我们这些“先天不足”的教师来说,似乎处处都是拦路虎。

好在,有张老师传道授业,他在博客中,写了大量指导论文写作的博文――

《一次关于论文选题的通信》《论思路》《研究点论文美学》《论文写作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关于论文中举例子的若干建议》《把握好论文写作的语言体系》《善于用“即”》……

够了,够了,到哪里去找如此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你可曾见过还有另外一个人能结合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对论文写作指导得这般细致实在?难怪,每次“教海探航”连云港的参赛成绩都能傲视群雄!

有师如此,幸甚至哉!

感谢张老师!

无数次地问自己,“教海探航”究竟是什么?

在我心目中,“教海探航”就是这一群执着、率真、美丽的人,他们就是对探航精神最好的诠释。探航装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充实了探航的梦。他们让“教海探航”这四个字,从一项活动,变成了一次次可亲、可敬、可爱的相遇!

相遇总是幸福的!我爱这相遇的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上一篇:毡房的产生及其发展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