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设计师,为啥回家成了冰美人

时间:2022-08-14 02:43:56

女设计师,为啥回家成了冰美人

才貌双全,女设计师兼职“应酬女郎”

刘萍长相出众、气质高雅,平常走在路上总是吸引众多目光。她大学学的是建筑装饰设计,婚前一直在家乡县城的建设局上班。2003年,她与在成都市一家大型私营企业任工程师的李殊结婚了。婚后,刘萍放弃了舒适的机关工作,随丈夫来到成都市。

刘萍到成都安顿下来没两天,就被一家大型建筑装修公司录用做见习室内设计师。可是上班没两天,老板就走过来说:“小刘,今天晚上有一个和客户应酬的酒会,请你陪我一起去。”刘萍一时感觉有些不知所措,自己是做设计的,怎么晚上还要陪老总出去应酬呢?老总似乎看出了刘萍的疑惑,他说:“你刚到大都市来,也是刚到公司里工作,出去见见世面有好处。再说,做设计的怎么能不了解客户的想法呢。一个好的设计师得多和客户见面。”

听老总这么一说,刘萍觉得这是公司对自己的培养和看重,于是愉快地跟老总去了。那天刘萍精心打扮了一番,本来就非常出众的她,更显得格外靓丽迷人,老总带着她出现在饭局上,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美女陪伴酒席,大家显得格外兴奋,酒过三巡,局面渐渐放开,一桌子的人开始冒“荤话”。刘萍以前在民风纯朴的县城机关工作,哪里见过这种“阵势”,没听一会儿就面红耳赤、坐立不安了。抬眼看过去,偏偏老板的兴致也很高,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刘萍只好耐着性子陪下去,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

应酬出来后,老板送刘萍回家。他和蔼地对刘萍说:“不错,第一次出来应酬就有这样的表现。下周二我还有一个应酬,到时候还是你陪我出来好了。放心,我会在工资上有所体现的。”刘萍胃里―阵阵翻江倒海,难受得话都不想说。

刘萍非常厌恶这种应酬,她的兴趣只在设计,看来这家公司的老板不会让她安安静静地搞设计,于是刘萍第二天就辞了这份工作。后来,刘萍跳了好几次槽。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尽管每次录用都是以设计工作为由,但她上班后总被老总安排参加各种应酬。有时老板的私人聚会也要把刘萍叫上,对此刘萍非常气愤。在成都市曹家巷一家装修公司上班时,公司老板诚恳地对刘萍说:“你又漂亮又懂业务,你的到来给我们公司增了光,提升了我们公司的形象,我不带你出去让大家见识见识,岂不是可惜了?”

刘萍听了哭笑不得,她没有想到自己长得漂亮竟然会成为一种负担。丈夫李殊安慰刘萍说:“只要对事业发展有好处,出去应酬应酬也是应该的,只要你自己多个心眼,不吃亏上当就好。”

职业枯竭,下班后的美女冷若冰霜

2003年10月7日,刘萍又应聘去了一家口碑不错的大型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公司。选择这家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发现这家公司有一些高素质的专职礼仪小姐。刘萍想,这下好了,我终于可以不用做兼职“应酬女郎”了。

但刘萍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上班没几天,经理陈先生就把刘萍叫到办公室,说:“你懂设计,又有很好的素养,身材和美貌更不用说。这样吧,你去企划部上班,享受主任待遇。平时呢,还是做你喜欢的设计工作,有大客户要应酬时,就陪同我一起去。”

时间一长,在每天迎来送往的“职业微笑”里,她对设计工作渐渐失去了感觉。有一次,刘萍绞尽脑汁拿出了一份设计方案,兴冲冲地交给主管设计师,但对方只瞟了一眼就冷冷地说;“你该多关注一下设计新潮流了,你的设计方案落伍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如果跟不上潮流就得喝西北风了。”刘萍面红耳赤,羞愧得无地自容。确实,自己整天忙于应酬,哪有时间看书啊。

最难以忍受的是公司里流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同事甚至当面讥讽说:“都是老总身边的红人了,还做什么设计嘛!”有的设计师一谈到刘萍,满脸的不屑:“我看做的设计方案也不怎么样嘛,有什么资格去客户面前卖弄。还不是因为长得漂亮!”闲言听多了,刘萍的心情很不好,做出来的东西越发没有感觉,似乎思维已经枯竭了。这对于一个职业设计师来说是致命的。那段时间,刘萍拼命地学习,但做出来的设计方案总得不到认可,她十分郁闷。

渐渐地,刘萍感觉身体诸多不适,常常没来由地冒虚汗,身体总是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还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李殊急忙陪刘萍去医院检查身体,又没查出什么毛病,李殊说;“你肯定是累出来的毛病。要是觉得工作压力太大,干脆辞职算了。”

刘萍也觉得承受不起身兼两职的劳累,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设计水平退步,刘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放弃设计工作,干脆专职做企划工作。可这样一来,那些公关专业出身的专职礼仪小姐也开始看不惯刘萍了,背地里说刘萍在设计部呆不下去了,就仗着脸蛋漂亮吃饭!

同事们都嫉妒她,不愿意和她交往。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刘萍很孤独,很不开心,社交圈子就只能局限在客户圈中,而应酬客户本来就是逢场作戏,刘萍心里十分厌恶这项工作,但一到应酬的场合,却又必须笑脸相迎。每天应酬完回到家中,身心放松下来,她连话都不想说了。

难解心结,“双面佳人”婚姻出现危机

李殊吃惊地发现,妻子去企划部工作这几个月来,回家几乎都不会笑了!李殊是一个比较讲究情调的人,刘萍下班后,李殊变着花样想跟妻子调调情,说几句玩笑话,但刘萍总是一脸倦怠,问她话她只简单地应一声,要是再多问几句,刘萍就会凶巴巴地抛出一句“我烦着呢”,然后把房门一关,一个人闷在屋里。

开始李殊以为自己哪里得罪了刘萍,可持续了一段时间,刘萍都没有好转。刘萍以前交往的一些朋友也慢慢被冷淡了,大家都在背后戏称刘萍现在变成了“双面佳人”,意思是说她在社交场合是风情万种的美女,回家对待亲戚朋友却成了冷若冰霜的“冰美人”。

刘萍的冷漠让李殊觉得很伤心,甚至还隐隐有些不安。更让李殊恼火的是,以前很有规律也很有激情的生活,随着刘萍的面孔变冷,也渐渐变成机械式的“例行公事”了。

李殊悄悄到刘萍的公司找到陈经理说:“我老婆现在在家里总不爱搭理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是不是她在单位受气了?”陈经理闻言大为吃惊:“刘小姐在单位表现很好啊,她现在主要负责客户接待工作,上班时精神状态很好,脸上时时挂着灿烂的笑容,话语也很多啊!”过后,陈经理专门找刘萍谈话,关心地询问刘萍和丈夫之间出了什么问题,但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

“刘萍对待家人态度冷淡,其反常举动被丈夫反映到了公司。”不知为什么,这样的话在公司传开了,大家背地里的议论越来越走样,有人说“刘萍跟一个大客户好上了,不理自己的丈夫,结果她丈夫来公司反映情况了。”还有的人说刘萍和经理关系暧昧……大家对刘萍的态度就更加微妙了。

刘萍觉得李殊去公司是不尊重自己,再加上这事闹得满城风雨,她更加烦心,跟李殊大吵了一架,夫妻感情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谁知在2004年7月底,一件意外的事情更加伤害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

当时重庆有个大型的行业会议,老总林先生“钦点”刘

萍随行,在会议期间,重庆一个企业经理为刘萍的风采所倾倒,他一天到晚像影子似的粘在刘萍身边,对刘萍大献殷勤。一同去的老总看不下去了,旁敲侧击地“警告”刘萍“注意点影响”。刘萍心头挺委屈:“是他老跟着我,他是客户,我又不能撵他走,”会议结束后回到成都,刘萍和老总之间竟然有了芥蒂。

更让刘萍没想到的是,回家后没两天,李殊也阴沉着脸要刘萍辞职。刘萍大为不解:“虽然这工作我也不喜欢,但我是签了合约的,好歹也要等合约期满我才走啊!”李殊闻言更加气恼,对刘萍说:“今天上午你们的陈经理给我打了电话,讲了你在重庆出差的一些事情。我觉得,你要为这个家庭多考虑考虑。”刘萍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我怎么就没有为家庭考虑了?出门在外,必要的应酬而已,你想到哪儿去了?”两人心里都憋着一股闷气,谁也没理谁。

谁知就在当天晚上,重庆人根据名片把电话打到刘萍的家里,正巧是李殊接听的。正愁无处发泄火气的李殊听着“重庆味”的普通话,对着话筒就是一顿臭骂:“我警告你小子,刘萍是已经结婚的人了,你以后少往我们家打电话!”

放下电话李殊就忍不住抱怨起刘萍来:“你看看,电话都打到家里来了,这也是必要的应酬?难怪你回家对我不理不睬的,原来是在外面风流快活呀!”两人为此再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李殊冲动之下打了刘萍一个耳光。刘萍一气之下提出离婚,连夜回了娘家。

可没几天,丈母娘找上门来对李殊诉苦,“也不知道你们小两口到底是怎么了,刘萍回家也不跟我们说话,每天吃了饭就去上班,回家就把门一关,对我们不理不睬。你们吵架,可害苦我们了。你快上我们家,说几句好话,把刘萍领回去。”

李殊只得去丈母娘家一番“忏悔”,好不容易才把刘萍劝回家。可刘萍回家后对李殊的态度依然很冷淡,一天到晚沉默寡言,与从前活泼开朗的她判若两人。李殊想来想去,怀疑刘萍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最后说服刘萍去咨询心理医生。

求助科学,心理医生细说“职业枯竭症”

2004年8月16日,李殊陪伴刘萍到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接受马渝根教授的心理检查。马教授详细检查之后对李殊说:“你的太太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是病态的反映,并不是你们夫妻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你的猜疑是对的,你的太太得了―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马渝根教授诊断刘萍的症状是典型的“职业枯竭症”,需要立即接受治疗。所谓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易发人群:从事助人工作者、工作过度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及自我评价低者,白领阶层是高发人群。患者症状: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等。后果:易因此出现职业道德缺失、消极厌世等状况,还容易引起家庭危机。

得知自己和妻子之间的种种误会、猜疑都是因为刘萍的心理疾病引起的,李殊如释重负,愧疚地拉着刘萍的手说:“老婆,对不起!你生病了,我却那样对待你……没事的,医生说了,只要积极治疗,你很快就会恢复健康的。我以后一定加倍地对你好,不再让你受委屈。”病情得到确诊,刘萍也非常欣慰。前段日子,刘萍时时遭受心理病痛的煎熬,她也很希望能得到解脱啊!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刘萍的状况开始好转。

马渝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职业枯竭”作为心理学界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其实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介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临床精神疾病之间。马教授说,“职业枯竭症”的发生除了社会因素外,也与个人自身的人格特点相关,避免其发生的要点,在于个人要建立一种“自我修复效能”。

建立“自我修复效能”一般从两个方面人手。

第一是自我反思。比如,要多想一想,工作压力已经导致身心俱疲,这样的工作是否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量、工作难度是否已超过自己所能负荷的,是否需要作调整?等等。多思考,多反问,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反思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必要步骤,懂得经常静下心来反思得失的人,心理疾患相对会少得多。

第二是旁人督导。亲戚朋友在一旁关心、问候、开导,会对缓解、解除心理压力、预防职业枯竭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最有效的还是要养成向专业心理师咨询的观念和习惯,经过专业心理师的科学解释和引导,困扰心中的疑团会豁然开释。

对于职业枯竭症的前期预防问题,马教授说,只有不正确的工作方式才会产生工作压力,进而引发职业枯竭症,导致身心受损。而不正确的工作方式多半又是由于不正确的观念引起的。比如认为“亡命工作”、“全身心投入”才是敬业等。就像很多感情纠葛也是由于不正确的爱恋观引起的一样。如“相爱就应该不分你我”、“我爱你,你的一切就是属于我的”等等,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有有意识地去纠正这些错误的观念,才能预防职业枯竭症出现。

马教授希望通过本刊呼吁,每个工作单位都应重视对员工的心理调节能力培训和业务知识技能更新,国外很多企业都配备有专门的心理顾问,以期及时发现、缓解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

上一篇:离异父母另类比拼:疯狂溺爱将儿子人性扭曲 下一篇: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