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艺系列讲座

时间:2022-08-14 02:07:18

建筑技艺系列讲座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给世界人民带来狂欢赛事的同时,也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奥运建筑乃至整个英国建筑的关注,从而带火了英国建筑考察。那么,后奥运时代,去英国应该看什么?《建筑技艺》和世界之旅共同举办的一场沙龙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沙龙首先由本次伦敦奥运会期间亲临赛场的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总建筑师郑方为大家介绍了他此次伦敦之行的见闻(详见本刊本期 42-51页),之后几位曾经去过英国或对英国建筑有兴趣的建筑师针对更多层面的英国建筑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研讨嘉宾:

崔 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建筑技艺》编委会主任崔 彤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韩玉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建筑师 赖 军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总裁、设计总监郑 方 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总建筑师金 莉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设计总监张 兵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刘 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副总建筑师陈 硕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世博伦敦案例零碳馆馆长陈伯熹 欧佩西城市发展(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储斌豪加拿大木业协会中国区项目总监

主持人:

崔愷:今年奥运会之前,我去英国考察学习过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伦敦,可以看到新老建筑齐聚而协调的景象,无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眼,还是改造后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无论是赫尔佐格的拉班现代舞中心还是获斯特林奖的社区图书馆,都流露出伦敦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还参观过一个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的社区,完全向公众开放,游走于其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建筑细节。同时,英国的绿色建筑是非常先进的,可以看到格林威治村附近的一些新村设计,其中可持续材料与环保材料运用得非常好。另外,也可以去英国最美的城市爱丁堡感受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积淀,去看恩里克.米拉莱斯设计的苏格兰议会大厦或者到纽卡瑟尔考察一些社会住宅。总的来说,英国建筑一方面注重理性和技术,但相较于德国的保守更开放一些;另一方面很注重创新,不仅体现在绿色建筑方面,从新建筑面对沉闷的老建筑时的欢快也可以看出,它创新地提升了城市的艺术感,这与巴黎的优雅也有所不同。

傅绍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伦敦;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我在北京。所以很不巧,都没有体验到两次奥运会的气氛,但因为工作需要在英国逗留的一年多时间让我对英国有了不少认识与理解。英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前卫也深深植根于每位公民的思想中,从其影响世界的流行音乐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各类讲座都可见一斑。这样,我们就也不难理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技术自信,乃至于他们的幽默和自我调侃。

刚到英国的时候,我以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痴迷态度,从不同的线路找寻建筑,有时是围绕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来看,有时是固定一个方位走下去。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要想更好地理解建筑,应该从理解英国人的生活开始。因此,我一改之前的做法,开始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曾经有很多次,我乘公共汽车到英国的乡村感受生活与建筑,发现了传统低矮的空间,并且结构断面非常小,这与我们国家一向追求宏大的空间尺度是截然不同的;我也曾在英超联赛期间,由于没买到票而在酒吧和“足球流氓”一块看球赛,那样的氛围同样吸引人;我也非常愿意体验他们一日五餐的慢生活,非常惬意。我特别推荐一个商店“遗产基金会”,店内有各色各样的有关英国的生活、设计、名胜等的详细说明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如果再联想到他们的建筑设计,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崔彤:我非常认同傅总的看法,每一次的走马观花倒不如一次细细的品味,这一点很重要。

说到融入伦敦人的都市生活,可以从步行游伦敦开始。由于其每300m左右就有一个地铁站,游人不会迷失方向,譬如可以从伦敦桥一路向西,能领略到完全不同的风景。夜晚可以体验英国的酒吧文化与戏剧文化,这是最闪亮、最具魅力的地方。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位的了解才可以认识真正的英国,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在2012伦敦奥运会中,英国人只将每一个闪光点轻轻带过,完全不同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浓墨重彩。因为这样一个建筑理性与技术相交织的国家,不论是倡导可持续的伦敦碗,还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不论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还是正在建设的碎片大厦,高技派的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并发展。

从伯明翰,我们能够看到英国工业文明中飞机和汽车的非线性和参数化设计也转移到建筑设计当中。另外一个英国工业文化的印迹就是刚刚崔院士讲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这一点从伦敦桥一带和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筑复兴便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

傅绍辉:说到工业遗产改造,可以去看看由制造火车的车间改造成的奥特莱斯,既可以体验高技派文化、工业文明和文化遗产,也适合购物、休闲。不远处的AA建筑学院、巴特雷特建筑学院更是不应该错过的地方,可以感受世界建筑学院引领航船的先锋思想。

赖军:以我去英国的经历,感受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哪些项目,而是对英国城市的深刻印象。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发源地,在许多方面比较先进,然后慢慢演变并发展,这是与我们不同的。比如城市开放性方面,许多公共性的资源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其开放的状态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城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旧建筑的强烈反差,这与我们非常不同。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中庸之道,即在黑与白之间一定要找到一个中间状态——“灰”,所以影响到我们做建筑的时候,并不接受新建筑和旧建筑的这种纯黑或纯白的状态,一定是灰色的状态,进而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在英国,我们看到的是黑与白的自然并置,事实上当我们把视角离开建筑放大到整个城市去看时,这种黑白并置就像像素点上黑与白的相互交错,呈现出“灰”,这其实也是一种中间状态,是观点尺度的不同带来的视觉差异。由此可见,更大范围内的灰色状态是靠新与旧并置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对每一个建筑甚至每一件小事进行折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也是符合历史与当代特征的。因此我们今后在设计时视角应更宽,胆子应该更大一点,更少地受束缚。中国建筑一直在寻求以什么样的方式能既具有文化属性,又具有时代感,但可能我们把这些事情想得太过复杂,包袱太过沉重,应该试着学习这种多元混合的方式,从更大的范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着眼于单体建筑,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

陈伯熹:我是在香港长大的,接受的是英式的教育,因此,对英国文化有一些认识。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文化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基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科学的态度,这也是历史上很多领导世界的潮流、发明、标准等都是英国人创造出来的缘故。从这一点来讲,英国绝对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保守的民族,所谓的保守和绅士风度只是这个民族具备一定的底气以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以及对自己充满了科学态度的文化、法律、社会体系、政治体系自信而萌生的精神力量和品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英国看到色彩缤纷的现代建筑、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和大英帝国中世纪建筑并存这种看似不相协调但却极具意味和内涵的景象。这些对于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或许特别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通过了解英国思考自己,避免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导致文化倒退带来一系列恶果。

韩玉斌:正如很多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时尚先锋的纽约,但看过伦敦后就会转变看法——世界的中心还在伦敦这个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新锐并存的城市。

与大家提出的体验英国城市生活观点一致,我认为应该慢节奏,应该真正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照相机。慢下来喝一杯咖啡,发发呆,感觉也是非常好的。一次光顾太多城市也是不太好的,可以慢慢游览一两个城市,体会更加深刻。

张兵:根据我以往考察的经历,印象深刻的建筑其实并不多,但其中某个风景美丽的地方或是某个设计独特的酒店,又或是一些休闲购物中遇到的特别的商业空间,往往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建筑之旅与穿插于其中的特别部分可以给人更多的收获。

但作为建筑师,总是希望旅行的同时有专业的收获。英国的建筑完成度通常比较高,如果考察中能有机会和专业的事务所进行交流,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刘京:旅行的经验告诉我,城市比建筑更需要看,文化比建筑更需要看。一个多彩的行程应该是在不停地移动中遇到绿地、公园、建筑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与活动,细细地体会这个城市。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更是设计生活,从这一点讲,建筑师是需要体验生活的,而旅行就是体验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另外旅程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非常重要。相近的目标和兴趣爱好可以让大家怀着一种开放的思维心态,不断互相启发、借鉴,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每次回来后把各自的照片晒一晒,把自己的体会晒一晒,也都别有一番乐趣。但如果同行的人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点痛苦,因为大家兴趣关注点差别很大,步调很难一致,以往单位组织曾有过这样的情况。

赖军: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问题,但如果相近,反倒会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单位曾组织过结构专业与建筑专业一起考察,感觉效果不错。我们一些结构师和做施工图的建筑师原本认为建筑艺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经过几次与搞创作的建筑师一同考察后大家的观念在变,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美学意识,并认真思考怎样将结构与建筑相结合,比如很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考虑落水管与建筑立面的结合。

金莉:我虽然没有去过伦敦,但因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场馆设计,因此也一直关注伦敦奥运建筑,关注伦敦。伦敦给我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生活的北京,既现代时尚又质朴亲切,耐人寻味,我也非常期待能早日开启伦敦之行。

的确,旅行对于建筑师来讲,不仅是看建筑,更多的是体验当地生活,而步行无疑是体验城市生活的最好途径。试想每天行程结束后,有一个自由的时间,大家在一个相对适于步行的区域随便走走或者泡吧、吃东西,将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每到一处,我都喜欢寻找各种露天集市或在大街小巷随便走,只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当地让我感兴趣的东西。

说到与谁同行的问题,我也曾有过和景观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同行的经历,大家都是以看建筑和设计为主,但通常视角会不同,针对同一样东西经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非常有趣。

陈硕:我曾在剑桥学习多年,如果大家对可持续、绿色建筑设计感兴趣,可以去参观威尔士的“伊甸园计划”,它是用建筑的方法模拟出大自然,五大洲的几乎所有植物都在这里生长,非常壮观;也可以去看威尔士议会大厦,它可谓是最新的大尺度低碳公共建筑的楷模;还可以去看一下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巨石阵”,这些建筑史上的创新不容错过。如果有条件的话,考察一下苏格兰地区的寒带气候建筑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北方建筑设计非常有帮助。

储斌豪:如果大家再去伦敦的话,可以关注一下伦敦奥运会的自行车馆,主结构为钢结构,外墙以5 000m2的加拿大耐腐木头包裹,颜色为红棕色,非常漂亮。与世博会加拿大馆整体木结构不同,考虑到工期和成本,自行车馆使用钢结构、外墙使用木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木结构全部在工厂加工,然后现场安装,非常方便。我想这也是伦敦奥运建筑在可持续性、环保方面的重要体现。

上一篇:内控的路径 下一篇:结构美的建筑表达与建筑美的结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