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病原菌及流行病学研究

时间:2022-08-14 11:30:12

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病原菌及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 目的 探索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中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药敏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期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对本科2009~2011年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室穿刺抽液, 将其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分析其渗出物的性质、是否存在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哪些药物敏感。结果 112份浆液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83份黏液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2%;5例黏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均有细菌生长, 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00%。总细菌培养阳性率达7.5%。结论 并非所有分泌性中耳炎都是由细菌因素引起。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病原菌;细菌培养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其渗出物是否由病原菌引起目前尚存在争议。现对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2011年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未行鼓室置管及消毒严格情况下对鼓室进行穿刺抽液, 将其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分析其渗出物的性质、是否存在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哪些药物敏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科2009~2011年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0例(部分双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取积液较多一侧),年龄6~67岁(本组病例因儿童较难配合进行穿刺抽液, 仅有6例为10岁以下儿童),平均年龄30岁,病程1周~3月。

1. 2 方法

1. 2. 1 涂片检查 常规作鼓膜穿刺抽液取积液1滴涂于载玻片上瑞氏染色作细胞学观察。

1. 2. 2 细菌培养 ①需氧菌培养:将积液标本分别置于平板(一般检查)、巧克力培养基(流感嗜血杆菌)、巧克力血平板(肺炎球菌)35~37℃培养48 h。②厌氧菌培养:中耳积液抽出后立即注入Bact/Alert公司提供的厌氧药瓶(内含N2CI2)放于Bact/Alert孵育箱35℃培养5~7 d。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中112份浆液性分泌物, 涂片检查偶可看到白细胞(每高倍镜0~3个), 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83份黏液性分泌物, 涂片检查可找到大量白细胞(每高倍镜10个以上)。而黏液性分泌物中数量依次为中性、单核、淋巴细胞,且分泌物越是黏稠细胞数越多, 细菌培养10例有细菌生长, 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2%, 5例为流感嗜血杆菌, 4例β-溶血性链球菌, 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粘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均有细菌生长, 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00%, 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总细菌培养阳性率达7.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SOM)在耳鼻咽喉科领域较为常见, 病因比较复杂, 治疗效果较差, 对听觉功能影响较大。其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提出的有咽鼓管因素、细菌因素、免疫复合物因素、变态反应等等。而中耳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腔, 它通过咽鼓管与外界相通, 通过咽鼓管的开放使中耳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当咽鼓管开闭不良或阻塞时, 中耳内气体不断被吸收, 中耳腔就逐渐形成负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腔内形成鼓室积液, 故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重要病因之一[1]。过去认为中耳积液是不存在细菌, 否认细菌因素这一环节, 但Demarin将活的流感嗜血杆菌注入灰鼠的中耳腔(不堵塞咽鼓管)结果出现中耳积液和中耳壁黏膜炎症改变,从而证实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引起中耳积液的必须条件,只对延长中耳积液的病理状态起作用,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相结合才是发生中耳积液的真正必须条件[2]。现论认为中耳是一个独立的分泌免疫防御系统[3]。近年来有多家文献报道从SOM的中耳积液中分离培养出多种细菌、病毒和衣原体,因而认为SOM的发生与上述的感染因素有关。国内外许多学者报导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细菌培养阳性率从21%~52%,主要菌株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有文献报道,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报道细菌阳性率高达74.5%。大量的研究显示,中耳积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差异很大(0~74.5%)[4]。认为细菌感染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抗菌素的使用并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5]。Seffer等[6]、王建中[7]在1995年及2000年分别对94耳及66耳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他们都不支持中耳积液细菌呈阳性率达40%的说法。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 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为黏液性, 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 并非细菌因素占主导地位, 可以是咽鼓管功能障碍或变态反应等引起。渗出物为黏液性, 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高, 达12 %, 可以部分为细菌因素引起,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为黏脓性, 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 达100%, 细菌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通过研究, 明确了并非所有分泌性中耳炎都是由细菌因素引起, 不能一概而论, 要依据其渗出物的性质及细菌培养结果来决定,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首先应了解是否存在引起咽鼓管阻塞的临近病灶并给予相应治疗, 使咽鼓管保持通畅, 是否给予抗生素治疗, 可以根据其渗出物的性质、细菌培养、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指导治疗, 避免滥用抗生素, 提高治疗质量。对于多家文献报道, 分泌性中耳炎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达21%~52%, 甚至达74.5%, 均属个案, 应考虑其取材时是否存在污染及消毒不严格, 值得我们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郭运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观察.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11):805-809.

[2] Takahashi H, Fujita A, Lee SH, et 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1990, 247(2):89-92.

[3] 林国武,黄维国,姜鸿彦,等.一氧化碳及两种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35(1):23-25.

[4] 高静,粱象逢.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因素及其致病机制.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1,25(3):132-134.

[5] Cantekin EI,Mcguire TW,Griffith TL.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otitisme-dia with effusion. JAMA, 1991, 266(23):3309-3317.

[6] Saffer M,Lubianca Neto JF,Piltcher OB,et al.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negative bacteriology. Acta Otolaryngol(Stockh),1996, 116(6):836-839.

[7] 王建中.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细菌学检测.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0(11):1083.

上一篇:神经内科144例眩晕临床观察 下一篇: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行冠脉造影100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