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氟环唑悬浮剂不同药量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效果研究

时间:2022-08-14 10:27:29

12.5%氟环唑悬浮剂不同药量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效果研究

摘要 12.5%氟环唑悬浮剂不同用药量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2.5%氟环唑(欧博)悬浮剂的用药量为600、750、900 mL/hm2,对杂交稻安全性好,对稻曲病粒发病率的防效分别达87.8%、89.4%、94.7%,优于当地常用药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的防效。

关键词 12.5%氟环唑悬浮剂;籼粳杂交稻稻曲病;不同药量;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6;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33-01

针对近年来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高产优势明显、但穗期稻曲病相当突出的客观情况,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稻曲病防治技术,减轻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减少其产量损失,特于2012年引进了新杀菌剂氟环唑,开展对稻曲病防治效果、不同用药量及其安全性的试验探索[1-3],以期为生产上应用提供实践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2.5%氟环唑悬浮剂(欧博,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30%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试验对象选择较感稻曲病的单季杂交晚稻,品种为甬优538。施药器械选用WBS-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药剂处理,分别为: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mL/hm2(A)、600 mL/hm2(B)、750 mL/hm2(C)、900 mL/hm2(D),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E),不施药作空白对照(CK),3次重复,每处理合计面积20 m2,除试验处理因素外,其他生产管理措施相同。

1.3 试验方法

试验水稻于5月28日播种,6月29日移栽,插种密度12.9万丛/hm2,长势良好。试验采取2次施药,第1次施药于8月21日,生育期为剑叶叶枕距0~2 cm(破口前10 d),第2次施药于9月8日,生育期为齐穗期。采用双喷头喷施,喷药液量675 kg/hm2。考查效果在稻曲病稳定期(10月2日)进行,每重复小区查3点,每点调查10丛,采用直线等距取样,记载发病穗数和发病粒数,分别计算各处理的穗发病率、粒发病率及其防治效果[4-6]。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根据剑叶叶枕距零值期、齐穗期的2次施药后的观察,12.5%氟环唑悬浮剂各施药区均未发现稻株产生斑点、失绿和畸形等药害现象,表明本试验12.5%氟环唑悬浮剂在试验剂量和浓度范围内,对水稻是比较安全的。

2.2 防效

根据稻曲病稳定期考查结果汇总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平均穗发病率分别为1.28%、0.69%、0.98%、0.79%,平均粒发病率分别为0.111‰、0.053‰、0.046‰、0.023‰,从发病率平均数值看,处理A重于处理B、处理C、处理D,其中处理B、处理C、处理D粒发病率均轻于处理E。从防效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穗发病率的防效分别为50.0%、73.0%、61.7%、69.1%,病粒率的防效分别为74.5%、87.8%、89.4%、94.7%,优于处理E,其中处理A略低于处理B、处理C、处理D,与处理E基本接近。经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比较,各药剂处理区防效无显著差异(表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2.5%氟环唑悬浮剂在单季杂交稻甬优538破口前10 d(主要感病期)和齐穗期(次要感病期)各用药预防1次,在本试验药量和浓度下,对晚稻无异常症状发生,表明其安全性良好,可以使用;同时对稻曲病表现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预防稻曲病药剂在生产上进行示范、推广。在应用技术上,12.5%氟环唑悬浮剂推荐用药量以600~750 mL/hm2为宜;从防治时间看,对于本试验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由于主穗与分蘖穗的时间差大于常规晚粳品种,第1次施药应以叶龄为依据,掌握剑叶叶枕距为零值时(即破口前10 d及时用药预防),第2次掌握齐穗期施药;施药时应喷足药液量,一般掌握在675 kg/hm2左右。

4 参考文献

[1] 马勇.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和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9):103.

[2] 胡定汉,郭瑞光,吕相林.12.5%氟环唑SC防治水稻稻曲病和纹枯病试验初报[J].湖北植保,2012(3):34-35.

[3] 朱如杰,谷爱娣,张开朗.12.5%欧博(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4):147.

[4] 郑淑华,李玉民,徐利敏.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3-54.

[5] 石鸿文,宋万昌.稻曲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0(7):15-16.

[6] 陈前武,钟莉,王芳,等.75%B5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田间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92-93.

上一篇:让数学阅读在教学中发光 下一篇:论钳工锯割质量及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