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想

时间:2022-08-14 10:06:28

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想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道德责任实现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实现之方法,该部分主要交代了法制的重要性、政府行为的力度、舆论的力量、道德资本经营以及企业美德与个人良知问题几个方面。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可持续发展

引言:众所周知,制度设计与经济决策休戚与共,互为因果。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从企业成立之时便存在了。代表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被以企业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不但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外国的经验,而且还要提炼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因为合理的原则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为具体制度提供指导思想,发挥着导向的作用,避免了制度设计中的挂一漏万。基于此,笔者将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入手,提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想。

1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 利益引导原则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强制手段得以实现,还需要利益引导措施来鼓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领域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公司的赢利性无论如何都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还是进行社会责任投资,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实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谋略,构成企业在市场中的软“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时,必要的利益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税法对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在一定的捐赠额度内,可以享受免税的待遇;由政府和新闻媒体对模范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和奖励,比如评选和授予“企业公民”、“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诚信企业”等称号,鼓励其更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对于拒绝承担社会责任或肆意破坏社会秩序的企业,则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其承担包括法律责任在内的惩罚,加大其行为的成本,比如将其列入违法企业的黑名单、拒绝其进入某一行业、降低其银行的授信额度和对“血汗工厂”取消其政府采购企业资格等,这也是从反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肯定和褒扬。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反思与总结,已经成为各国制度设计参照的标准和改造的依据。《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白皮书》中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行动的目标,不实行可持续发展就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问题,也难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正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可以说,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和标准,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一年里,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缺失社会责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绊脚石,特别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和SA80OO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冲击,都迫使中国企业关注并真正承担其社会责任来。依据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尝试提出我国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架构,以期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发展有所裨益。

2.1 加强政府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推进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政府切实履行责任,要坚持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实施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政府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进行重点突破,力争赶上甚至走在前列.比如在劳动保护、童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诚信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政府要先从这几个方面积极引导,这样做将有利于缩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能对其他企业社会责任起到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另外,政府应在建立适当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方面有所作为,比如确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披露制度;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等,为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良性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2.2 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化

企业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专人负责。通过对美、日和欧盟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各个企业都是从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来承担社会责任的,其决策往往具有随机性,效果也参差不齐。笔者建议在立法和制度设计时可以借鉴美国企业的做法,即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来长期实施,有选择地承担社会责任,自主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多少”或者出台统一的、指导性的规则,供众多企业参考使用,这样就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了,使企业既能够“做得了”又能“做的红火”。

2.3 努力加强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现状,新闻舆论应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宜传和引导工作,逐步澄清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式、内容和意义,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是国内首个面向全国优秀中外资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的大型调查,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像这样的舆论引导在我国还很少、还很不够,需要新闻媒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监督方面,要追踪曝光一些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让其承担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这也是从反面对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肯定和褒奖,起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向作用。

2.4 充分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现代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个体―国家”两元社会结构模式转变为“个体-社会中间层-国家”的三元模式,社会中间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工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从而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从SA800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本身来看,其要求并不苛刻,其内容在我国的《劳动法》、《公司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中都有相关的规定,只是企业没有落实罢了,通过工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作用,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增砖添瓦,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2.5 加快建立健全各种法规

加快建立健全各种法规,使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具体和完备,使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具体和完备。法律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在部分法律里面涉及了关于社会责任的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劳动法、企业法、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之中。另外,执法部门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法力度,严格监督。在我国,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采取非理的问题相当严重和普遍,单纯通过市场约束促使其承担社会责任往往会失灵,所以应当加强对企业遵守有关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今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之理论探讨和立法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对企业进行规制这一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谢洪恩,贺南松:《企业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周祖成:《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千高原:《企业伦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4] 黄应杭、黄寅:《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 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 中国企业伦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杨清荣:《企业伦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 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陈荣翅:《企业伦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浅谈中等学校校园景观生态设计与育人功能 下一篇:“135”创新管理模式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