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抓住德育教育的有利契机

时间:2022-08-14 08:31:18

善于抓住德育教育的有利契机

摘要: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到的形成的关键期,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因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试从学科教学角度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 路径

伟大的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则提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的说法。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情操,应当始终是我们一线教师所秉承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应必须予以完成的神圣使命。因为,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道德方向,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甚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此无需过多的进行赘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当下学生的道德状况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就学生的道德状况而言,首先我们应看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他们善良、有热情、乐观向上、有目标追求。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当下独生子女家庭,其物质生活较为优越。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过于自我,集体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不强;家庭教育不到位,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享受,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导致攀比之风又抬头之势;责任感不强,遇到问题不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找借口推卸掉。

就学校的教育而言,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发挥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有利契机,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为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理应更好的发挥政治学科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的政治科教材所坚持的“三贴近”原则,有利于课堂教学中以身边之事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路径,润物于无声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具体教学中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为例简要分析德育的实施策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道德准则,“诚”表示真实无妄,表里如一;“信”则表示忠于承诺,诚实无欺。即“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是古代先哲们倡导的立言立德立功三大人生目标之一。据有关研究部门对“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结果,“信”被认为是当前最需要加以弘扬的传统美德,排在所有品德之首。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建立诚信社会,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诚实守信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既完成课堂学科的教学任务,又发挥政治课课堂的德育主阵地的作用,一直是我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诚实守信教育,效果显著,使我感受到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结合经济生活“货币”、“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内容,让同学们探讨理解诚信对于每一个公民、企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坚持诚信品德思想意识。当前的学生并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把一点一滴的政治思想观念恰如其分地融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悦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问题,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一个企业如何经营才能取得成功?”结合教材得出要求企业要诚信经营。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反例三鹿集团,继而联系的做人。

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也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毫不隐晦畅谈自己的认识,课堂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少数人认为,做任何做生意有相似之处,以营利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大多数同学认为,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诚信被看作人的立身处事之本,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素。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已成为社会公害。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已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讲诚信,你可能获得眼前的一点小利,但会因小失大,对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三鹿就是例证,做人也是如此。经过讨论使少数学生渐渐认同了多说人的观点,使他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坚持综合使用情理法教学。因为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事实证明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要贴近学生,开放民主,要 “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这样的政治课,必然会发挥好对学生德育、智育双赢的教育教学效果,会使学生享用终身。

上一篇:校园名词别解 下一篇:德育之“底线”――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