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抗侧滚扭杆加工工艺

时间:2022-08-14 08:19:14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加工工艺

摘 要 抗侧滚扭杆是一种细长轴类部件。本文介绍其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此类部件的结构、加工特点,提出改进后的抗侧滚扭杆加工工艺方法。

关键词 抗侧滚扭杆;问题分析;改进后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61-02

1问题的提出

抗侧滚扭杆为抗侧滚系统的一部分,辅助一、二系簧平衡,稳定车体绕纵向轴线的侧滚,是铁路客车转向架组成中一种常见部件,以往我公司主要采购成品并加以组装。动车组抗侧滚扭杆是我公司自行加工制造,采用车削、磨削的加工工艺。其在前期试制过程中,展现直径跳动大,精加工变形大,圆柱度超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数控车削过程中,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工工艺。

2问题分析

2.1动车组抗侧滚扭杆的结构特点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属于细长轴类,其长度与直径比为21。长径比大的同时,轴线和装配面直线度要求0.1mm。

2.2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的加工特点

1)跳动大。抗侧滚扭杆长度与直径比较大,质量分布不均匀,旋转离心力不规则,工件振动的作用下,易造成刀尖切削深度不均;

2)精加工变形大。抗侧滚扭杆车削时散热差,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在车削加工中易出现X轴向形变不规则的情况;

3)操作者技能要求高。抗侧滚扭杆在加工时,需要采用辅助夹具,且不断需要百分表测量圆柱度形变。这增加操作者技能对工件误差影响。

2.3 力学分析

2.3.1 产生切削力的因素

工件受切削力有两方面因素:

1)刀尖作用工件时,切削工件产生形变的反作用力;

2)刀尖进给时,刀尖与工件间的滑动阻力。

2.3.2 切削力的分解

在力学分析中,按工件运动方向分解切削力: 在工件旋转方向上的主切削力Fz ;在纵向作用于旋转工作平面上的反作用力Fy; 在水平运动方向上的刀具前进方向反作用抗力 Fx。

2.3.3 切削力分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

2.4 形变的数学模型

2.4.1 简化受力

将抗侧滚扭杆左端使用四点卡爪夹紧,尾座使用弹性顶针支承,实现抗侧滚扭杆在车床上的定位装夹。根据约束情况,切削点处的尺寸偏差是切削抗力Fz在该点产生的形变。

2.4.2 数学模型

3.1 设备调试

数控车床的调试是降低加工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尾座顶尖轴线和主轴轴线平行。其次,使用百分表,调整尾座顶尖中心与主轴中心的同轴度小于0.05mm。最后,调整各溜板之间的间隙,使之达到合适的宽度。

3.2工艺装备的准备

工艺装备包括刀具、量具和夹具等。夹具的要求比较高,根据现有加工设备,需要顶尖、中心架等辅助设备。中心支架根据力学分析,保证高质量加工,选择支撑抗侧滚扭杆中部。

3.3 中心孔的加工

来料毛坯车削加工前,使用专用工装,由V型块支撑定位,压板压紧后,借助数控龙门铣90°直角头和中心钻,在扭杆毛坯端面加工中心孔,便于车削加工时的定位。

4抗侧滚扭杆加工工艺

4.1 一夹一顶粗加工

粗加工尾座端∮75处至∮76Ra1.6,端面长度尺寸留量0.1mm~0.15mm。掉头装夹∮76Ra1.6处,使用百分表检测粗加工端面跳动不大于0.05mm,加工另一侧∮75处至∮76Ra1.6。

4.2 中心架支撑车削抗侧滚扭杆

中心架使用前,必须架在工件中间部分车出锁槽,宽度满足支撑块即可,车削时在工件与支撑块间不断补足机油。参照图纸,两次装夹,使用百分表检测粗加工端面跳动不大于0.05mm,半精加工。

4.3 磨削余量

半精加工时,∮75留磨削量0.3mm~0.45mm;∮35留磨削量0.25mm~0.35mm。∮35根部R2处凹深0.14~0.18之间,以保证磨削两平面时磨削过渡。

5刀具选择

在抗侧滚扭杆的生产中,通过实践发现合适的刀具和制造工艺,会改善抗侧滚扭杆的加工环境,减小误差的产生。

刀具前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切削力和切断温度。大前角加工刀具,抗侧滚扭杆的切削变形相对较低,但刀具耐久性也同样降低,故选择前角取22°。后刀面的加工表面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摩擦,直接影响的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为了提高刀具的耐用性,减小刀具在切削抗侧滚扭杆时的刀尖的跳动,刀具后角取2°。不断增加主偏角的角度,可减少抗侧滚扭杆Y轴方向的的切削力,减少振幅和变形,故最重要的选择主偏角75°,副偏角25°,使切屑流动向待处理的表面,提高刀尖强度,提高切削的稳定性和切削力,我们选择刃倾角3°。为了减少Y轴向力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寿命,采取0.5mm的刀尖圆角半径。

6结论

通过分析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受力,求出受力变形特点,可以降低工件的加工误差。实践证明:动车组抗侧滚扭杆加工工艺方法,有效提高此类部件加工精度,可为后续生产此类部件积累加工经验。

参考文献

[1]蔡士兵,陈树峰.细长轴类加工误差分析[J].煤矿机械,2005(10):92-93.

[2]王梅香.细长轴车削新工艺[J].煤矿机械,2008(10):91-92.

[3]胡月明.高精度细长轴高效数控加工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6(7):80-82.

[4]韦建军.基于数控宏程序的细长轴加工误差补偿分析与实验[J].机床与液压,2011(24):44-47.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在热工控制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压互感器检修与维护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