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把脉本土户外区域活动指导

时间:2022-08-14 08:16:16

聚焦问题,把脉本土户外区域活动指导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大力推广和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园进行了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探索与尝试,旨在让幼儿在运动区、建构区、休闲区三个区域游戏的自由选择中,自主搭建、快乐运动。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通过问题聚焦,把脉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指导,我们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使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问题一:课程游戏化倡导“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鼓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学习。然而,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如果教师放手,孩子们有能力玩好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吗?

本着“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我们的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以“自由、开放”为组织核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不断创新、愉悦身心。然而不少教师心中存有疑惑:我们以前的游戏活动都是教师预设好内容再组织幼儿游戏,这样放手让幼儿自己进行游戏,他们能行吗?会不会出现游戏水平低、游戏内容重复等问题?带着疑惑,我们进行了本土户外区域游戏的尝试,用实践进行检验。

案例:放弃竹梯之后

妙可搬来一把竹梯,想把竹梯搭在两个木梯之间做成一座小竹桥,但是竹梯太宽,放不进木梯里。起初妙可想通过调整梯子的位置把竹梯放进木梯里,但是试了几次之后还是不行,就放弃了。接着妙可拿来了一块木板,把木板一头搭在桌子上,一头塞进轮胎里,一个滑滑梯就搭好了。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之后,妙可又拿来了一块木板,她把木板搭在两只桌子之间,从木板上面走是独木桥,从木板下面钻就是一个山洞。

这是一个发生在运动区的游戏案例。在组织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时,我们没有要求幼儿玩什么、怎么玩,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他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在游戏开始之后,幼儿三三两两结伴搬运搭建所需的材料,然后利用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组合搭建。案例中妙可在放弃竹梯之后,又进行了多次尝试,利用木板搭建出了“滑滑梯”和“山洞”。可见游戏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孩子完全有能力通过尝试、探索来获得新经验,习得新本领。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像妙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受原有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设想可能不会马上成功,但是他们会在不断尝试和同伴互助互学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慢慢开拓思路、提升技能,最终获得成功体验。

在“自由、自主”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放手是指给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等让他们能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如果打着放手的幌子以放羊式的方式组织游戏,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作任何思考,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常说理念指导行为,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自己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教师思路不清、模棱两可,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不能真正自由、自主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其次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这种指导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材料支持,通过材料的增加、删减或者重塑来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争抢材料、安全隐患等问题;经验迁移,通过班级内的建构活动和晨间户外区域游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建构、搭建运动场景的经验;组游戏,以分组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建构和搭建运动,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带小游戏,还能发挥团队力量,让活动更有效果。

问题二: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方式,使得游戏过程变得更加瞬息多变、不可预见,这对教师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观察幼儿游戏?

案例:纸箱的创意

当我们把纸箱投放到建构区之后,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瞧,杨洋他们拿来许多纸箱,玩起了叠叠高的游戏。一排纸箱叠好了,在旁边又叠起了另一排纸箱。也许是他们想要用纸箱来建构房子呢。正当“房子”快要成型的时候,杨洋他们却又改变了主意,把纸箱一个一个横着排列在场地上,凯凯看到了,马上拿来另一只纸箱和纸筒,搭出了火车头的样子,然后第一个坐下说:“我是司机,谁要乘火车呀?”他的吆喝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大家坐上火车可真开心。

在此案例中,孩子们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房子”没造好,只要“我不愿意”,随时都可以终止。他们在用行动诠释“我的游戏我做主”,可是这让习惯于“导演”游戏的教师心慌了――面对灵活多变的游戏内容,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有效观察呢?

1.制定目标,落实行动

由于活动内容不可预见,要做到有效观察,就需要制定目标,落实行动,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开展之初,教师的观察是零散的、盲目的,常常是看到什么新鲜、有意思的事就观察什么,这样的观察缺乏目的性与系统性,效果不显著,意义不大。因此,教师不能被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要把“活动目标是否实现”“目标是如何体现在行动中的”等指标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观察。如,教师可以跟踪观察幼儿是如何进行大带小游戏的,木板在搭建中是如何实现一物多玩的,运动中幼儿是如何规避危险进行自我保护的,等等。

2.明确分工,实时交流

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是幼儿不断变换着各自的游戏位置,一会去材料长廊搬运材料,一会来到场地上用材料进行搭建,一会又去其他地方“闯关”。显然进行个案跟踪观察是不适宜的。此外幼儿受年龄特点和能力的限制,对安全的预见性不够,运动中存在安全隐患,教师需要进行看护与提醒。因此在游戏观察中我们的第二个做法是“明确分工,实时交流”,即教师明确分工,定点、定内容进行观察,在游戏结束后再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探讨。教师定点,能够全面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避免游戏出现盲区及无人看管的状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当幼儿需要支持时无人回应。定内容观察是相对而言,教师在游戏观察前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彼此观察的方向,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

3.且行且思,梳理记录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自编自演、尽情释放。而教师则扮演起摄影师的角色,不仅用眼睛观察孩子的行为,用耳朵聆听孩子的交流,而且会用镜头捕捉孩子游戏的一个个瞬间,用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游戏的第一手资料。在本游戏进行过程中,我们观察孩子们在玩什么、是怎样玩的。在游戏结束之后我们梳理照片与视频,及时回顾,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玩,其原有经验是什么,他们通过游戏又获得了什么发展。然后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点撰写学习故事,通过“发生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及“下一步怎么做”三个板块的撰写,以描述的方式还原游戏现场,总结孩子们学习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新经验,并提出改进策略。

且行且思,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通过梳理、回顾及撰写学习故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并通过策略调整,使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开展得更适宜,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问题三: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观察为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游戏提供了依据。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的“小毛小病”教师能够及时对症下药,遇到“疑难杂症”教师又该如何化解?

案例:垫子上的游戏

士博拿来垫子放在地上就躺下来惬意地享受阳光浴,垫子在士博的眼里就是一张舒适又柔软的床。雯雯比士博多拿了一个轮胎,她把轮胎垫在垫子的一头,垫子马上变成了一张沙发,雯雯趴在“沙发”上,双目微闭,在想什么呢?瞧,雯雯不忘把脱下的鞋子排成了一排,真是一个注意生活细节的小姑娘。婷婷和小伙伴也喜欢躺在“垫子床”上,与众不同的是他们还给自己盖上了“被子”,垫子做的被子盖上舒服吗?

在这个案例中,一块垫子,在孩子们的手中来了个大变身:既可以是舒适的大床,也可以是温暖的被子。孩子们能够发挥创意,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运动区孩子们却“不运动”,这又该怎么办呢?在组织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小问题是能够凭经验及时解决的,但是在“疑难杂症”面前,我们就会心存疑惑,举棋不定。教师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局呢?

1.加强学习,提升水平

要想游刃有余地面对游戏中的种种问题,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关键。除了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外,也可以结合当前研究的内容进行专题学习。比如,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著作、文章等,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一想哪些是值得借鉴的,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2.问题跟踪,积累资料

当我们困惑不解、毫无头绪的时候,不要急于判断或者下定论,而应该多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问题跟踪,在大量资料与案例面前,答案自然会浮出水面。就像案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首先采取的策略是按兵不樱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后来发现他们在游戏一段时间后,兴趣逐渐转移,慢慢把垫子竖起,向“房子”“迷宫”等场景过渡。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会慢慢积累经验、自主学习,提高搭建和运动技能。

3.专题研讨,共享智慧

遇到问题时,闭门造车是走不出思维定势的局限的。抛出问题,借助他人的力量,才可能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我们可以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问题会诊,调动集体的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集体研讨这种形式并非遇到问题时才能使用,常态化的专题研讨更有助于及时提炼先进经验、发现需要改进之处,为下一步优化活动打开思路。

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问题聚焦,明确以“自由、自主”为核心组织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游戏。教师通过有效观察和专题研讨为本土户外区域游戏保驾护航,使得我们的本土户外区域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驰骋、创意发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真正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谢桥幼儿园)

上一篇:新学期,用得上的一日常规 下一篇:勤快人和懒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