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庸者更“工蚁化”的大数据时代

时间:2022-08-14 05:28:55

让平庸者更“工蚁化”的大数据时代

泰勒・柯文(Tyler Cowen)所写的《再见,平庸世代:你在未来经济里的位子》(Average Is Over:Powering America Beyond the Age of the Great Stagnation),谈经济与工作趋势,第一章就谈到大数据。

不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不是“互联网+”,不是电商,不是影视界追捧的“IP”,是在这一切之上的根源:“机器智能”(MechanizedIntelligence,MI)。

和上世纪老字号词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比,机器智能不在意“像人一样思考、行动”,而更在意“帮人类观察、分析”,实用意味更浓。

政府、企业、学界当然追捧大数据,这是足以引领潮流十年的强概念、新蓝海,大数据不只让企业预测消费行为、实时响应市场动态、卖出更多货品、提升服务质量,也借营销、传播、沟通(现在还多了一个“互动”)之名,深入消费者、阅听人的各类(自觉或不自觉的)隐私。

你的时间、空间、频率、数量,都成了大数据觊觎的对象。中立而勤奋,大数据透过网络串连的手机、计算机、各种或随身或远距的扫描侦测器,如红外线笼罩你的人生,一格格、一次次、一张张,累积成一片庞大的垃圾山、无底洞,无间掌控每个人的爱憎取舍――除非死机或收不到讯号。

各种单位有没有能力记录、备份大数据,不是我们需要伤脑筋的事,是大数据工程师、分析师的问题;就好像剪报的年代,剪贴簿用完后,要不要再买一本,剪完之后是否常拿出来看,是使用人自己的事。

但搜集、积聚的天性,还是人性永恒的贪,求信息若渴,谓之信息焦虑。但好的信息带你上天堂,无用的信息只是带你住套房。硬盘满了可以再加,但身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容提供者,需不需要担心大数据同时抢走了我们什么?

过去,“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概念,似乎着重在发展娱乐、教育和医疗,比如从3D、4D电影,人类终究还有一块体验全面虚拟的身心需求。但现在不只有谷歌眼镜的发明,美国国防单位已在实验“脑机结合视觉系统”(Cortically Coupled Computer Vision),让士兵的视觉成像、卫星定位与思维情绪结合,成为指挥中枢的情报尖兵,也让后援系统更智能地协助第一线人员。类似的“收集一判读一反馈一诱发新的收集”流程,形成机器智能的学习循环,大大增进理性、逻辑和除错功能,但也可能让“工蚁级的人脑”(所谓平庸者)介入的决定权降低。

比如《再见,平庸世代:你在未来经济里的位子》书中提到的场景未来不是不可能发生:“想象一下,当你在跟别人谈判的时候,iPhone在你的口袋里震动,根据电算分析结果传输讯号给你――每一次的小小震动,表示对方说了一次谎。又或者,讯息可能出现在我们的隐形眼镜上。”

这让我想到还是小学生的我,有过相当科幻的心愿:我能随心所欲实时看到对方大脑在想些什么,如屏幕般显现出文字、声音或图像。没错,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却可能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的现实。

大数据追求的是典型的“工蚁智慧”,比过去十几年津津乐道的维基百科式计划更积极、更前瞻,可能也更危险,因为当人类过度倚赖机器数据、倚赖快捷方式帮你决策,代表更多人将处于大脑缴械、直觉停顿、勇气消竭的下行曲线。

未来,当你被一本书在电子书城的广告吸引,也许只是书名或者书封一时吸引你点击,但大数据却聪明地认为你对某些词汇、图片、颜色敏感,而决定推销你更多类似口味的书刊(以及T恤?)。较为主动的心智会继续主动出击,创造各种品味复杂的光谱,但金字塔下方的群众,在时间与兴趣限制下,将不知不觉接受这些大量精准营销的轰炸而成为新形态的“沙发马铃薯”,而遗忘了自己其实有别的选择,某些值得冒险一试的选择。

现在美国博物馆、美术馆已经开始让“分析”渗透进传统“直觉”的领域。透过蓝牙功能的智能型手机,展间的Beacon收发器能精准将眼前作品的介绍推播到手机里,也能允许发评论,甚至实时与在场或不在场的观赏者互动(怎么让我想到弹幕电影?)。当然也能侦测你在某幅画前停留多久,以显示该不该推荐你在出口处购买它的纪念品,并据此要求厂商调整生产哪些名画马克杯。

贴心是很贴心,也大有商机,但“超级管家”的出现会对“主人”产生什么影响,就有赖人类自行作主了。

上一篇:爱书,也被书所爱 下一篇:天津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