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共享、智能浪潮中汽车制造商的转型思考

时间:2022-08-14 12:57:37

吉利:共享、智能浪潮中汽车制造商的转型思考

“2018年,企业(a品)将全面搭载GPILOT2.0技术,致力于在2024年实现完全解放、精致可靠的自动驾驶。而且,吉利将以全球领先水平建设与沃尔沃共用的无人驾驶试车场。”不久前,吉利汽车官方公布了这一重磅消息。特别自成功收购沃尔沃以来,吉利汽车向全球汽车公司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当前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浪潮中,吉利布局未来的视野更加国际化。随着与沃尔沃的深度融合,在研发上的联合开发,协同共享,吉利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成果初显。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汽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较早自有共享出行品牌的车企,并以汽车共享化的实践为智能化积累数据,重塑产品制造思路。

吉利汽车非常请楚,“未来汽车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作为汽车制造商,或者说未来的电动汽车的制造商,如果不参与、不研究出行就会被淘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金良在“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暨国际展览会” 媒体沟通会上放出的这一大实话般的“危言”绝不耸听,业内人士对此心知肚明,近年来,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大众、宝马等到国内的不少汽车厂家,不仅在汽车智能化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加大投入、研发,还纷纷在移动出行领域落子。与其说是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不如说是为企业“延寿”。

共享化、智能化重塑汽车

“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结合车载人工智能,优化智能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变革,让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口中的起点正是吉利汽车搭建的互联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这也是他关于汽车公司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实现跨界联合、跨界发展、搭建自己平台的思考和行动。

当前全球汽车工业正在面临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中的先发因素就是汽车动力技术的电动化,近两年来,电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的融合也越来越成为今天能看得到的一个现实。而无论是当初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滴滴与国际共享出行品牌优步的合并,还是如今遍地可见的共享单车,现象背后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大势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汽车到底是什么,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出行应该长什么样子。

“我给大家描绘一下我的概念。未来的汽车是带了一块电池的移动的空间。”刘金良描述未来汽车的句子有点公式化,很容易让人想起二十多年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关于汽车的“著名论断”: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如果说当年的这一认识还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还有点“想得简单”了,如今吉利对未来汽车的判断显然已经在汽车和交通的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大势下进行了重新深入思考。

汽车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已经成为移动生活服务当中的一个载体。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必然在智慧交通这一更大的视野当中去考虑它的未来。由此不难理解以吉利为代表的汽车制造商的眼光和危机感。更何况,手机行业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近两年来,关于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等手机通信行业巨头轰然倒下的案例在国内商界被屡屡谈及,尤其是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剧烈冲击的汽车行业。“因为他们只把手机当成了通话工具,所以今天没有了。”对此,刘金良吸取的教训是,“出行的载体是汽车,所以汽车一定是与未来出行相关的。如果我们汽车制造商到今天为止还将汽车当成把人类从A点移动到B点的一个工具,这就又错了,就像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爱立信一样,未来也会消失。”

为免于被淘汰,吉利汽车做了种种努力。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主动突破汽车制造商的业务边界,与出行服务深度融合。因为汽车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出行解决方案而不只是卖汽车,作为共享经济大潮下诞生的专车是吉利绝对不可错过的。

2015年11月,吉利自己的出行品牌“曹操专车”上线了,其中大批量使用了其新能源车型帝豪EV。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吉利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据了解,与滴滴等横向铺开的业务模式不同,吉利作为汽车公司,在专车业务上采取是垂直生态战略,从中高端移动出行细分市场切入,通过纵向整合公务商旅人士出行前、出行过程并延伸至出行目的地的各种需求,其服务要求体现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经过一年半多的发展,据了解,曹操专车覆盖了杭州、宁波、青岛、南京、厦门、成都、天津、太原、大连等9个市级区域,仅投入的新能源专车数量就有近万辆。此外,有统计数据显示,曹操专车在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太原、宁波等城市的B2C网约车市场份额占据第一,还已在杭州、宁波、大连等城市拿到了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智慧出行转变制造思路

“过去二十多年的造车经验,说明我们的思路是错的。”自从干上了共享出行服务,刘金良这位资深的汽车企业管理者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而开始发现这个问题,竟源于一位专车司机对车辆细节的一个小小要求。这位专车司机向厂家提出:“能不能把我车上座椅的八向自动调整功能安放到副驾驶上,把副驾驶(没有这项功能)的座椅给我坐?”

“这个问题就把我们问住了。”刘金良坦言自己当时的反应。事实上,在过去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模式中,用户交钱、厂家和4S店交车,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思路是配置要高,价格要低,为的是让车更好卖。比如将副驾驶的电动座椅减配变成手动的也是惯常做法。如果只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类行为在汽车制造中极普遍,座椅本身是否有自动调节功能似乎也并非大问题。

但刘金良能被这样问住,显然不是技术上难以解决,他想得更多、更远:出行领域,能给汽车制造商或者电动汽车的制造商带来什么呢?为了让用户有良好的服务体验,我们汽车制造商能做些什么呢?

就以专车司机要求的座椅为例,“乘客有胖瘦高低,驾驶员只有一个,不需要调节。还有我们坐网约车都坐在副驾驶后面,很少有人坐进去把座位往前挪一下。于是我们觉得应该切换一下思路,调整车上的座椅,调节副驾驶座位上的功能。”

由此及彼,吉利的造车团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共享出行对汽车制造带来的改变,座椅调节功能只是冰山一角。

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已经有30%的车辆走向出行市场,为出行服务。在国内,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行业将从卖给家庭向共享汽车转化,等无人驾驶等技术成熟以后,家庭以及个人或许不再需要拥有一辆汽车,只需要为使用付费即可。”

但现实情况却是,到今年年初,滴滴平台上有2000万辆汽车,来自于近200个品牌和型号,最多的一个品牌占比不到10%。这是因为当前的汽车产品都是面向家庭、而非面向共享出行设计的。而滴滴本身正变成一个因为车的组织方式变革而推动硬件升级和普及的平台。

汽车制造商是不是应该为出行市场而研发一些车辆?吉利汽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为共享出行而研发产品,就要转变以往的制造思路,类似副驾驶座椅这种小细节随时会变成影响用户选择车辆的大问题,如同英国民谣中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那颗马掌钉。

共享要求汽车更智能、更懂你

“我们从事出行服务以后又面临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这是摆在包括刘金良在内的吉利汽车团队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企业家们言必称其核心用户思维、用户体验。但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如何避免以关注用户体验之名而关注企业自己的体验?

刘金良认为,“手机如今已成为人们移动生活的一个服务终端,未来的汽车可以像手机一样很便宜或不要钱,预存费用就拿到了。未来的汽车也可以很便宜,甚至不要钱。但是你所要的服务都要收费。比如说位置服务、导航服务。”

因此,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做好基础的服务很重要。例如,“快到目的地时及时向用户推荐几个停车场,推荐几个充电桩。”刘金良表示,“既然未来的汽车是这样,作为汽车制造商一定要参与出行,一定要探讨出行。”

事实上,真正决定用户满意度的,并不是产品本身的体验,而是“预期”和“感知体验”之间的差值。好的用户体验就是融入到生活中,既要保持用户的直觉,又超越传统。由此,刘金良想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比如,目前一些相对高档的车辆上已经有诸如座位记忆之类的功能,但未来用户出行有可能以共享为主,随时换车,仅在特定车辆上的记忆功能被大大浪费了。

刘金良想到,“能不能将记忆放在云端?比如我今天打一个专车,上车后调好了座位,明天我再打另外一辆专车,能不能我一上去就按照我的座位要求调好,而且能自动说,欢迎刘先生再次光临,并将我每天听的新闻又打开了。”

事实上,在汽车与交通智能化、信息化、电动化、网联化的不断推M融合之下,类似这种记忆功能、专属云端账户等不难实现。刘金良确信,“一定会让带给我们好的体验的功能实现。”

共享出行为汽车智能积累大数据

好的用户体验的实现背后,是大量技术甚至新科技的应用和改进。刘金良举了两个当前在用户叫车过程中的经常遇见的问题。

例如,通常用户使用叫车软件叫车,由于司机抢单或距离优先原则,很有可能叫到马路甚至隔离带对面或者正背对用户行驶的车辆。“可是它需要掉两次头,一堵车有可能20分钟才到,对面的车掉一个头需要15分钟到,其实应该派车头朝向我的车过来,30秒钟就到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派到这辆车给用户?

这些细节的解决就需要抓取车上的数据,比如车头的方向等。刘金良表示,问题在于:应该派车头朝向用户的车过来,但是这个需要很多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获得车辆的数据?

另一个常见情景是,由于现在不少新能源汽车被应用于网约车、出租车领域,如果用户的目的地相对较远,司机会由于电量不够要去充电而要求取消定单,用户则不得不重新呼叫车辆。刘金良认为,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如果车辆的电量低于10%,少于25公里的续航里程,就不派给用户了。比如用户输入的目的地距离80公里,我们一定派出(续航里程)80公里以上的车。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这不仅是吉利等汽车制造商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汽车企业涉足出行领域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数据。涉足专车能为吉利积累数据,数据无论对于研发更好的产品还是将来的无人驾驶都至关重要。

上一篇:BEING COOL&YOUNG 下一篇:FASHION IS FUN!